张智全
彻底根治“吃空饷”现象,只有依法捆绑领导权力滥用的手脚,才能确保纳税人的血汗钱不平白无故流进个人腰包。
日前,在河北省开展的“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中,共有1.3万人吃“财政饭”的河北省宁晋县,一举清理出292名“吃空饷”人员,仅此一项,该县财政每年就能少支出380多万元。
鲜活生动的数字,再次折射出“吃空饷”现象的泛滥。近年来,有关“吃空饷”的事件屡屡见诸媒体,一次又一次灼痛公众敏感的神经。表面上看,“吃空饷”者只是领取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报酬,但实质上浪费的是皇粮国税,透支的是政府公信,寒的是民心,最终损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百害无一益,决不可等闲视之。
尽管每次“吃空饷”的爆料,都得到了及时的查处;尽管每次涉案当事人都“吐”出了已到手的既得利益,但“吃空饷”的治理却总是“龙头蛇尾”,隆重开幕,草草收场,不但未能以儆效尤,反而“吃空饷”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泛滥成灾。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助长了歪风邪气的蔓延?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吃空饷”现象的泛滥,其背后有着诸多深刻的原因。一者,公共财政管理漏洞百出,让“不拿白不拿”之流有了可乘之机;二者,权力的滥用无以复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栽花少挑刺”等好人主义思想盛行,对其管理的渎职甚至是放纵已成潜规则;三者,查处不严,“雷声大雨点小”式的执法,只能是隔靴搔痒,姑息养奸,难起“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
根治“吃空饷”,确保其不再死灰复燃,必须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设,堵塞管理漏洞,让“白拿”者无隙可乘;另一方面,要强化权力监督,切实解决权力运行不透明、权力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将“权力老虎”关进笼子里,让其不再窜出笼子助纣为虐。而最关键的,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对严重“吃空饷”的行为“上刑入罪”,以法律之绳,捆绑“白拿”之徒的手脚,从根本上让其失去施展的机会。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这是小题大做,对“吃空饷”行为用不着“上纲上线”,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思想。根据我国刑法关于诈骗罪和贪污罪的规定,某些严重的“吃空饷”行为,已经涉嫌构成诈骗罪、贪污罪,理应比照这两个罪名对其予以严惩。只有依法严惩不贷,才能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如果对“吃空饷”者的惩处仅仅止步于停止领“饷”和退钱了事层面,就难以消除其“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势必陷入“越是治理越是泛滥”的恶性循环怪圈。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追究“吃空饷”者的行政乃至法律责任的同时,还应追究领导者的法律责任。“吃空饷”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主管领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部分装聋作哑、默许“吃空饷”甚至是为其创造条件的领导,其行为是玩忽职守、甚至渎职的表现,只要符合刑法规定的玩忽职守罪和渎职罪的构成要件,就应以这两款罪名依法对其追责。遗憾的是,在实践中鲜有对纵容“吃空饷”的主管领导依法追责。正是由于对负有直接责任领导的法外开恩,才导致了“吃空饷”沉疴痼疾的久治不愈。就某种程度而言,彻底根治“吃空饷”现象,只有依法捆绑领导权力滥用的手脚,才能确保纳税人的血汗钱不平白无故流进个人腰包。
法律不容亵渎,公平正义不许挑战。一再发生的“吃空饷”现象,有悖法理,必须重典整治。以法律之绳,捆绑“吃空饷”行为,乃实现风清气正所需,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