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是在押人员陈志被执行死刑的日子,临离开监所前,他含泪对管教说:“是看守所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系列文化活动唤醒了我心中的善,让我在临死前懂得了善恶和感恩,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死而无憾。”他提出一个要求,希望管教允许他将在监室内学习的《弟子规》读本带走,伴随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并表示若有来生一定要做个好人。
陈志是吉林省吉林市人,前年8月因故意伤害致死人命被关押进江苏省扬州市看守所。脾气暴戾的他,通过参加所内各项文化活动,沉睡的良知被唤醒,思想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窥一斑而知全豹。从陈志的身上,我们窥见了扬州市看守所近年来开展的独具特色的监所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心声舞台——在押人员的才艺在这里展示,压力在这里得到释放,灵魂在这里获得新生
“妈妈,妈妈,儿今天叫一声妈,禁不住泪如雨下……”在监所搭建的“告别昨天,喜迎新春”舞台上,一名叫杜大阳的青年十分投入地演唱着电影 《少年犯》的主题曲,唱到动情之处难以自禁,双膝跪倒,泪流满面。演唱结束时,杜大阳发自肺腑地说:“我向管教保证,一定遵守监规,服从管教,争取宽大处理,不让在远方的妈妈失望。”
一首歌触动了一个人的灵魂,改变了一个人的思想。谈及这一变化,扬州市看守所管教王俊介绍说,24岁的杜大阳是北京市区人,从小娇生惯养、好逸恶劳,2011年7月来扬伙同他人实施绑架,向受害人家属勒索人民币100万元。杜大阳入所后自恃来自大城市,藐视监规,公然对抗管理,被关押进严管监室后仍然不思悔改。2011年春节前夕,所内筹办迎新春文艺演出,发现杜大阳歌唱得很好,便动员他参加,导演组以他为中心编排了一出情景剧,安排8名女在押人员伴舞,1人扮演其母亲。想不到竟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杜大阳转变之彻底、速度之快令我们吃惊。
“我们的心声舞台文化活动是从2010年开始的。”扬州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支队长俞洪介绍说,2010年“三八”妇女节前,管教张志红提出组织三个女子监室的50余名在押人员筹办一台 “庆三八,迎新生”文艺演出,支队对此予以支持和鼓励。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演出不仅感动了台下应邀出席活动的市妇联、共青团等领导,更感动了参加演出和观看演出的在押人员,他们当场热泪盈眶、深受感染。演出后,女子监室秩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互提防、钩心斗角的少了,宽容理解、友爱互助的多了。更想不到的是,一名安徽籍在押人员在台上演唱了一曲黄梅戏后,久治不愈的抑郁症状竟然得到很大的缓解。
一场文艺演出解放了看守所民警的思想,也由此成为管理教育在押人员的新手段。从那时起,看守所在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中秋节都要举办文艺演出,其中有两场对社会开放,邀请相关部门领导和部分在押人员家属代表观看演出。截至今年8月,他们已举办文艺演出15场,表演节目200余个,在押人员参演数近2000人次。
心声舞台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失去自由的在押人员。为了使更多的在押人员得到教育,看守所不只以才艺作为衡量标准,组织演出时更加注重广泛性和参与性。2012年国庆节前夕,他们举办“歌唱祖国,爱我中华”歌咏比赛,有600余名在押人员参加了初赛、复赛,有200余人参加了决赛。连一名外籍人员都争着要参加演出,他说:“再不唱就没有机会了,我还有两个月就要释放了,我希望用歌声表达对管教文明执法、人文关怀的感谢。”为此,导演组特意安排他参加了由管教民警和在押人员共同创作的《心声之歌》大合唱。看守所还把文艺演出与监室管理挂钩,规定凡是有违规行为的监室,不得参与节目表演,这一做法更增加了在押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自律意识,每个监室都以参加演出为荣,以至于每次演出前删减节目成为导演组头疼的事。
心声电视台——改变面对面单一教育模式,引入第三方教育,使管教工作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7月30日下午5点30分,看守所心声电视台播出的时间到了,各监室在押人员一个个整整齐齐地坐在铺板上收看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位中年妇女的画面,她在镜头前神情悲怆地说道: “桂儿,妈妈今天为你送东西来了,自从你被抓起来后,妈妈不知哭了多少回,在人面前头也抬不起来。我现在想通了,母不嫌儿丑,人不嫌家穷。人总有犯错的时候,桂儿,只要你认错,知道改就行,家里不嫌弃你。在里面好好表现,争取宽大处理,妈妈等你早日回来……”206监室的李某满脸意外地盯着电视画面,情不自禁地点点头,强忍泪水说: “妈妈放心,我一定好好表现,不让你再伤心。”这是心声电视台 《亲情寄语》栏目播出时的一个镜头。
心声电视台是江苏省公安监管系统首家电视台,创办于2012年5月,是扬州市看守所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打造监所文化品牌的又一创新举措。电视台共有监所要闻、法治天地、管教前沿、卫生健康等11个栏目,由看守所民警和在押人员共同制作、自编自导,每周一期。开播以来共制作节目63期,时长100余小时。节目专门为在押人员量身订制,报道的都是 “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针对性高、吸引力强,节目覆盖全市5家县(市、区)看守所以及行政羁押场所,深受在押人员欢迎。
扬州市看守所所长樊浩告诉我们: “心声电视台的创办改变了面对面单一的教育模式,引入了第三方教育,使教育工作能够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同时,整合了各种教育资源,丰富了教育内容,解决了在押人员对新知识的需求。”
心声电视台的 “心声讲坛”栏目,有针对性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开办讲座,邀请检察官、律师阐述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知识,邀请鉴真佛学院慧宽法师讲情绪管控,邀请医学专家讲健康卫生知识和疾病的预防,并播放钱文忠的 《弟子规》 《菜根谭》等国学讲座。
今年3月18日,在押人员胡某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书面通知书,他发明的新型机械密码锁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心声电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2012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扬州市看守所邀请江苏省劳模、扬州市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 “叶红足艺”的创办者周业红女士来电视台演播室为在押人员谈创业,胡某从中受到启发,在管教的支持下,利用自己对各类锁颇有研究的特长,反复研制、终获成功,为自己刑满释放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声报》——写作的过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剖析的过程,也是心灵自我净化的过程。
2012年10月2日,《人民公安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 《感恩于监所的人性化关怀——扬州市看守所一名外籍在押人员的心声》的文章,这篇充分反映我国监所文明管理、保障人权做法的文章首发于扬州市看守所创办的《心声报》。
心声舞台、心声电视台、心声讲坛的创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在押人员撰写文章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一篇篇文章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教育成果,让它成为教育感化其他在押人员的教材呢?监管支队和看守所领导研究决定创办《心声报》,专门用于报道监所新闻、刊登在押人员撰写的忏悔反思文章和文艺作品。2012年6月,第一期《心声报》正式出刊,共设有监所要闻、忏悔之声、我的故事、心灵驿站、随笔感怀等8个板块,受到在押人员的欢迎。一年多来,共出刊14期,收到在押人员稿件500余篇,刊登文章近200篇。
《心声报》的创办使监所又增加了一个管理教育在押人员的手段,在押人员纷纷忏悔过去、反省自己,用笔记录下灵魂转变的心路历程,表达对未来自由生活的向往。在押人员们对能在《心声报》上刊登一篇自己的文章感到十分光荣,并以此更好地激励自己,改过自新。许多在押人员通过读报受到启发,止恶向善,思想发生变化。过去,一些在押人员崇尚暴力,容易冲动,只会动拳头、不会动笔杆,学会撰写文章之后,自控、自律能力有了明显改善。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押人员写作的过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剖析的过程,也是心灵自我净化的过程。
“三进宫”的贩吸毒人员朱某,进监后预计自己可能会被判10年以上徒刑,自暴自弃、不服管教、自伤自残。管教民警没有放弃对他的挽救,多方努力帮助他女儿解决助学金,并陪他回去吊唁去世的母亲。朱某受到感化,转变了思想,把自己的反思写成文章刊登在2012年第6期 《心声报》上。“四进宫”人员陈某,40多年的人生在监狱里度过了20年,因打架斗殴进监后处处逞强,摆老资格不服管理,读了朱某的文章后大彻大悟,主动向管教周斌承认错误,他说:“连贩吸毒的朱某都没有泯灭良知、知道感恩,我更不应该破罐子破摔。”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扬州公安监管文化建设之花在高墙内绽放,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推动了监所建设。近三年来,扬州市看守所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6名同志荣立三等功,被江苏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监管文化建设示范点,管理创新示范单位。
“我市公安监管文化的开展,突破了传统的在押人员管理教育模式,营造了有利于监管民警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有利于被监管人员净化心灵的文化教育氛围,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手段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扬州市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少鹏如是说。
·大连破解公安监所保障难题
·湖南省公安监所教育感化工作现场会召开
·各地公安监所春节期间管理安全文明
·中央综合治理公安监所安全文明管理联席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