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让公平正义在基层闪耀

2013-08-15 16:23:0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近期,中组部、中宣部联合确定的“最美基层干部”先进典型——吉林省农安县法院哈拉海法庭副庭长翟树全法官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亿万公众和全国法院的每一名干警。翟树全法官扎根基层法庭24年来,审结民商事案件2400多件,调撤率超过90%,且无一错案、无一超审限、无一引发上访、无一矛盾激化,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乡村法官”。

  在普通公众的眼中,法律是高深晦涩的技术规则,法官是诠释法律规则的执行者,故此,一般人很难将“乡村”和“法官”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而在翟树全的身上,我们见证了法律的生活气质、法官的为民情怀,我们感受到法律、法官亦可从神圣殿堂走向寻常巷陌。应当说,法律不应是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鲜活的,而法官则是将法律的公平正义落到实处的运送使者。毫无疑问,翟树全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持之以恒地在做,做得还非常好。

  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先进就是标杆。翟树全的先进事迹之所以能引发热议,以至于各地纷纷掀起了学习翟树全精神的热潮,原因就在于翟树全的事迹和精神触人心底、感人至深。作为一名在基层法院工作的80后青年法官,笔者在学习阅读翟树全精神的过程中,不禁对之深感敬佩、肃然起敬。在司法实践中,我们青年法官会经常遇到一些困惑,甚至有过迷茫、有过徘徊,但在翟树全法官的身上,让我们坚定了新时期法官应有的精神、气质与追求。笔者认为,翟树全精神给青年法官至少带来以下三点启示:

  首先,要放低姿态,谦虚谨慎,让坚守执着的精神在基层一线延续。能把一件小事做好并不简单,而能坚持24年持之以恒地做好,就更不简单。24年来,翟树全处理的案件,不仅数量多,而且效果好,调解率高。在翟树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守的力量。基层一线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每一名人民群众都是我们最大的老师,他们对司法、对法官的认知最直接、最有效,也最有权威。由于基层法庭的审判工作直面一线群众,所以必须拜群众为师,放下身段,深入群众,学习群众语言,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才能将学历优势转化为能力素质,才能将法言法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一般来说,基层法庭处理的纠纷细小琐碎,并不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件案件的处理都能百分百地顺畅。由于类型不同、案情各异,处理时也应不断另辟思路,不能生搬硬套法律规定,还应兼顾村规民约,不仅要解“法结”,还要解“心结”。由此可见,翟树全的“软磨硬泡”等调解方法,需要耐心、需要执着,目的正在于追求“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

  其次,要心系群众,扎根基层,让公平正义的阳光在基层一线闪耀。翟树全24年来始终扎根基层法庭,没有任何怨言,多次谢绝了县法院的工作调动,这不仅说明其对这片热土、这份职业的热爱,还体现了对群众的感情,这正如农安法院田良院长说的那样:“翟树全办案体现了对百姓的一个‘情’字。”没有司法为民的情怀,断然是无法坚持下来的。然而,反观实践,笔者却发现有的青年法官往往认为自己是高学历,可能会抱怨基层一线的舞台不够大、平台不够高,认为在基层法院屈才了。然翟树全的经历却明确地启示我们:小舞台也能有大作为,平凡岗位也能铸就辉煌业绩。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基层法庭责无旁贷,而且在这里同样是在为实现公平正义作贡献。翟树全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群众在口口相传中,把公平正义的阳光洒满了基层一线。

  再者,要淡泊名利,心态平和,让独立高尚的人格在基层一线培育。在媒体采访中,翟树全多次提到自己“生活清贫但精神富有”,而有百姓的信任,让他“活得有尊严”。如此淡泊宽广的心态,值得每个人学习。众所周知,基层一线条件差、压力大、困难多,但基层一线也最能锻炼人、成就人,甚至可以说,初任法官的“基层经历”必不可少。得失之间,关键在于认识,在于态度,在于选择。但不论如何,一定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对困难和压力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当前法官薪酬收入并不高的现实背景下,选择法官职业就意味着要节制欲望,看淡名利,用一身正气赢得群众信任。正如翟树全所说所做的那样,“法官要守住清贫”,否则一旦贪欲横行,人生必将走向邪路。故此,培育独立高尚的人格很有必要。

  当然,在翟树全的身上,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翟树全的所作所为为当代青年法官上了生动的一课,为他们消除了困惑、提供了出路、明确了方向,那就是:让公平正义在基层闪耀。

  (作者单位:顺义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