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播报

[长安观察4]全民阅读立法引热议

2013-08-15 15:30:0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长安网 

在全民阅读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八年之后,党的十八大也第一次把“开展全民阅读”郑重地写进了政治报告。如何实施实实在在的举措,把党中央提出的这一宏伟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

记者日前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获悉,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目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

记者日前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获悉,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目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

专家认为,全民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立国家级的全民阅读条例以规范和保障各类阅读活动非常必要。今年3月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门成立了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草拟了条例初稿。下一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将通过征求部委意见、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地方调研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继续修改完善。  [详细]

阅读立法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了热议。日前,记者就“阅读立法”问题走上街头,随机采访了部分海口市民,有人叫好,认为有了法律保证才能促进全民阅读;有人则质疑,认为阅读是一种自觉行为,如果用法律强制阅读,阅读的意义何在?同时,也有不少市民表示,阅读立法其实只是一种提醒,它不是阅读的兴奋剂,而应成为阅读的催化剂,让阅读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叫好 全民读书是好事

今年41岁的杨楠是海口市一家国企的工程师,在他眼里,阅读立法是很有必要的。

他认为全民阅读会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知礼节、明荣辱,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更多的文明人,我们的社会也将有更多的文明与理性。 [详细]

·立法有助让阅读成为常态

反对 被迫读书乐趣何在?

市民张先生表示,阅读是私人的事,法律固然能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个人的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需要法律涉足。

“每个人有不同的需求,如果‘被强迫’读书,读书乐趣何在呢?”  [详细]

也有人认为此举是瞎折腾,干徒劳之事,立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阅读率低的问题。 [详细]

质疑 阅读立法只是一种提醒

海经院副教授刘洪表示,阅读立法目的在以“法律化”路径,助力全民阅读指数提升,从细节看,不能靠法律规定人们应该读什么,而是让民众知道读书重要性,提高阅读积极性和提供有利于阅读的良好环境。 [详细]

还有人把“全民阅读”立法和前些日子正式生效的“常回家看看”入法相提并论,认为这样的立法实属多此一举。 [详细]

·为阅读立法,真那么令人生厌?

究竟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关于阅读的法律?究竟阅读立法能否真正推进全民阅读?答案确凿无疑。任何对此的怀疑,都缘自对阅读的无知。从根本上来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更多地取决于它的阅读能力。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于人类的最大益处时,曾经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为阅读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正因为阅读如此重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立法的形式推进全民阅读。 [详细]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布,全民阅读立法已经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将在年底形成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消息既出,舆论褒贬不一。人认为,应该有这样一个法规,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保证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等。也有人认为,阅读是个体的行为,没有必要立法。

究竟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关于阅读的法律?究竟阅读立法能否真正推进全民阅读?答案确凿无疑。任何对此的怀疑,都缘自对阅读的无知。

阅读的确是个体的行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是纯粹的孤岛,阅读的一面是个体行为,另一面又和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立法,而是立法的内容究竟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详细]

·

我们是否需要关于阅读的法律

我国国民阅读率低,在人们眼里或许已经算不上新闻。2006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6年走低”的新闻就刺激过公众。随后,与阅读率低相关的具体事件,持续不断地走进公共视野。2007年,新华社报道,上海等地的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

在推动国民阅读方面,我国也作出过努力,比如,新闻出版总署曾联合10个部委发出通知,倡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并且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在,立法推动国民阅读,能让推动阅读成为一种常态性行为。如果不立法,是否开展推动国民阅读活动,要花多大力气推动,则只与相关领导的喜好有关。立法后,推动国民阅读就成了国家意志,只要法律尚未修改或废止,相关部门就必须执行。立法能让“推动国民阅读”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详细]

“全民阅读”立法实际上有很大的作为空间。比如,我国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不容乐观,那么就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引导大中小学校开设“阅读课程”,以法律保障大中小学生阅读的时间,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比如,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那么就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在国民阅读的场地、空间、条件、财政经费方面给予更大的保障和支持力度,进而为全民阅读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多的便利。

除此以外,“全民阅读”立法还可以在图书的出版、新阅读方式的推广方面大有作为。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作家作者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作品,质量可能并不差,内容也很上乘,但是却因为无法迎合当下的出版潮流,不符合出版社的选题策划而没有出版社慧眼识珠,无法出版,进而也就失去了与读者见面的机会。那么有了“全民阅读”立法,就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来资助这样的作家和作品,为公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说到底,“全民阅读”立法并不是以法律干涉公民的个人阅读行为,事实上想干涉也干涉不了,而只是以法律保障的方式,来为全民阅读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网友也无需先入为主,仅凭个人想象就加以质疑。  [详细]

诚然,全民阅读立法,并非是要对公民个体的不读书行为实施处罚,而是将促进和保障阅读上升为国家意志,提升至法律层面,以法律的形式界定和规范政府推动读书的行为,倡导阅读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行为。

不过,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时下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仅无端耗费了人们寻书读书的宝贵时间,更会因垃圾书籍的误导而扭曲价值取向。消除阅读危机,不仅要提升国人的阅读数量,更要确保国人阅读到优质读品。这既要靠阅读者自觉摒弃低俗、劣质和垃圾书籍的择优能力,更要通过立法严格规范书籍出版发行市场。只有依法清除垃圾读品,“开卷有益”的读书功能才会回归本源。  [详细]

立法者的初衷是要解决“想阅读但无条件阅读”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不阅读就要承担何种责任”的问题。那种一见“阅读入法”的字眼便认为是要追究“不读者”的责任的观点,恐怕是陷入了“法律就是规定‘不能做什么’”的惯性思维中。  [详细]

我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强国水平,需要采取有力的推进保障措施;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阅读内容良莠不齐,需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全民阅读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头两句是问题的严重性,后两句即是此项立法的目的:通过组织和投入,为全民阅读建设必要的“硬件”;从娃娃抓起,营造好读书的浓郁氛围。硬件方面的建设,是可以通过立法来解决的。  [详细]

因为阅读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正因为阅读如此重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立法的形式推进全民阅读。

国务院启动立法程序,通过制定行政法规的手段,助力全民阅读指数提升,并不是坏事。需要明确的是,全民阅读立法主要在于明确政府责任,强调各级政府加大智力和财力的投入,为阅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从而促进和保障阅读。  [详细]

此外,《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还应该规范政府的行为。比如,应该规范公共图书馆建设。制定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的标准,对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环境设施、图书数量及配置标准、服务质量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倡导和鼓励各级各类教育、文化部门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积极扶持和帮助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和地区建设图书馆、图书室等公共读书场所。尽快出台《图书馆法》。

再如,应该明确政府支持实体书店的责任。书店是城市的文化绿地,也是城市的精神客厅。现在由于网络图书销售的低折扣,实体书店经营困难,一批优秀的书店面临生存困境,急需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房租补贴、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

另外,应该鼓励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让国民尽快了解优秀图书的出版信息,激发读者阅读的愿望与热情。要推进独立书评人制度,为全社会推荐优秀书目。

此外,还应该建立国家阅读日或者国家阅读节。建议把每年的9月28日作为国家阅读日,因为这一天是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诞辰日。以此倡导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的精神,推动全社会阅读。在阅读日或阅读节期间,可开展读书沙龙、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香校园与家庭评选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动全民读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还应该设立国家阅读推广基金,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支持民间阅读推广机构的阅读研究、实验与推广工作,奖励为全民阅读做出贡献的人物与机构,开展类似英国的“阅读起跑线”计划等。同时,通过“阅读辅导志愿者”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阅读服务和方法指导。  [详细]

1月24日,在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的召集下,众多专家共聚一堂,为如何进一步开展和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出谋划策,提出几条具体建议。

——设立国家级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朱永新介绍说,不少国家都有类似的机构,为了彰显全民阅读的的重要性,多由一定级别的国家领导人担任阅读指导委员会的名誉主任等职,从而提升倡导阅读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还提出建立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加强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力量。“读书需要引领,需要指导,就是要以建立阅读推广人和志愿者作为基本骨干的一支队伍。”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也对此深表赞同。

——呼吁推动全民阅读立法。聂震宁呼吁建立国家层面的条例和法规,来规范和开展各类阅读活动,建议至少可先从建立地方法规做起。据了解,湖南是国内最早实施推动全民阅读地方立法的省份,目前,《湖南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正式立项,具体细则正在草拟之中。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毛良才提到,我国的《全民健身条例》在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对广大群众强身健体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要强心健智!”他认为设立国家级的全民阅读条例非常必要。

——开设国家阅读基金。这一建议也得到了到场的众多专家赞同。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表示,阅读基金的设立,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各类阅读活动,除了奖励先进,还会在推动社会弱势群体阅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一些地区推行购书券的做法,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

——设立中国自己的阅读节。朱永新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时提出这一议案,他认为国人对阅读的意义和价值依然认识不足,“设立国家阅读节,不仅有提倡阅读的意义,还有文化的象征”。

——建立各类权威性阅读指导书目。“读什么很重要,”邬书林说,“选书要有科学的机制。”因此,提供一份权威的基础阅读书目对广大读者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也是诸多到会专家的共识。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以部门基层图书馆为例,提到由于水平参差不齐,基层常常出现不知该买什么书的问题,以此说明建立基础书目的重要性。

——整合现有资源。继续加强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各类图书馆等阅读场馆和基本平台的建设也得到大家关注。记者庄建是到会的唯一一位媒体界专家,她针对在基层采访发现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可考虑把全民阅读工程变为农家书屋工程的转型和深入,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在全民阅读中的作用。  [详细]

链接 国外经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时提出“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旨在改善美国的阅读能力下降等问题。2001年日本制定《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规定了读书活动的理念、明确了国家、地区和公共团体在读书活动中的责任。韩国在1994年就颁布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2007年议会又通过了《读书文化振兴法》。  [详细]

要把文化强国的建设落在实处,开展全民阅读是基础,也是切实可行的工作抓手。伴随着全民阅读的开展,书香中国一定会变为现实,建立文化强国也将不会遥远。

在全民阅读硬件不足、软环境还不够完善的现实情况下,用立法保障全民阅读的权利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

 
 制作:中国长安网 策划:李家亮

[责任编辑:李家亮]
相关报道

·[长安观察3]公安部多举措保障身份证安全
·[长安观察3]公安部多举措保障身份证安全
·[长安观察3]公安部多举措保障身份证安全
·[长安观察]法官形象关涉“法治信仰”
·[长安观察]法官形象关涉“法治信仰”
·[长安观察]法官形象关涉“法治信仰”

·[长安观察]法官形象关涉“法治信仰”
·[长安观察]法官形象关涉“法治信仰”
·[长安观察]网络社会也不能为所欲为
·[长安观察]网络社会也不能为所欲为
·[长安观察]网络社会也不能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