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管不住,学校没法管,社会无人管,整日游荡在社会的边缘……“边缘青少年”已经形成群体,被社会高度关注。
相比较而言,“制造”一个边缘少年简单,而让其回归社会,却是难上加难。传统的行走学校、拯救训练营、治疗网瘾学校等手段见效甚微之时,如何让“问题青少年”回归社会?东莞正在做着各种尝试,力求引导“边缘青少年”重返人生正轨。
案例回放
16岁男孩误交损友吸毒成瘾
阿光(化名)3岁时就失去了父亲,自幼随外婆长大,母亲王女士从事销售工作,工作繁忙,早出晚归挣钱养家,无暇顾及阿光的成长。放学时,阿光却不想回家,“外婆太老、妈妈太忙,遇到烦心事不知道跟谁说,只能在外面瞎溜达。”
2008年,16岁的阿光入读一所中职学校,常流连于网吧、游戏机室、酒吧。渐渐地,他结识了一群不良青年,每天凌晨零时才回家,第二天睡到中午才起床吃饭,下午又开始与朋友瞎混。因常逃课又违反校规,屡教不改,最后,他被学校劝退。
就这样,阿光走向了社会,走进了“另类人生”。一次,阿光和哥们儿去酒吧买醉,一哥们拿出“K粉”让他试试。“尝一下,特带劲”,在这样的蛊惑下,阿光第一次沾上了毒品。慢慢地,阿光离不开毒品了。为了吸毒,他一再向母亲要钱。但吸毒开支大,时间一长,王女士终于发现了。她担心孩子会为此去偷去抢,只能一再容忍。2010年,阿光在购买毒品时被抓获,公安机关对其作出强制隔离戒毒2年的决定。
歧途背后
缺乏有效监管易让孩子走上歪路
据不完全统计,在东莞生活着为数不少的25岁以下的重点青少年,有着诸如厌学旷课、打架斗殴,偷窃赌博、吸食毒品,甚至拦路抢劫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
是什么让这一群原来阳光灿烂的青少年们陷入人生泥沼,甚至身陷监所,失去自由?
对此,东莞市泰诺婚姻家庭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志愿者刘欣一语道破:所有“问题青少年”各类症状与家庭原因、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什么样的土壤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刘欣表示,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叛逆期,如果长期生活在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暴力频发、离异或单亲的家庭环境,孩子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创伤。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亲子关系存在障碍,这样的青少年更容易走上歪路。
东莞市天悦社会工作服务社项目主管、天悦志愿队副队长利素冰分析,重点青少年中有不良行为的年龄多集中在14~18岁之间。这些孩子表面看厌学旷课、打架斗殴,偷窃赌博、吸食毒品,甚至拦路抢劫等。
青春期有冲动的因素,很容易失控,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调研发现,普通青少年向有不良行为青少年转化有两个重要边界。
一是年龄边界。12岁是重要节点,开始出现偷拿他人财物、逃学等不良行为;13~14岁出现抽烟喝酒、夜不归宿、出入娱乐场所等偏差行为;14~16岁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二是状态边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路径一般为:家庭关系或学校关系紧张——与家庭和学校联系减弱——与不良玩伴联系增强——模仿并出现不良行为——违法犯罪。
“与家庭、学校的关系出现紧张、联系断裂是普通青少年向‘问题青少年’转化的重要边界拐点,家庭、学校和公安机关要将预防关口前移,应特别警惕青少年偷拿财物、逃学等早期典型征兆,重在防微杜渐,尽早矫治。”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部长刘涛分析道。
创新之举
推出岗位化专业化常态化帮教服务
作为23个全国试点城市之一,东莞承担着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帮教的试点任务。尤其是去年年底,东莞通过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评估,开展了“治安网格化管理”、“学校临界预防”、“诉前联调”、法官“四会面”、“莞香花”岗位化专业化帮教服务等一系列创新项目和特色工作。
去年5月,共青团东莞市委创立了东莞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莞香花”),成为全省首个专门致力于重点青少年帮教服务的社会组织。基于重点青少年的帮教需求多样化,对职能部门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矫治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需要在学校、公检法司等系统的帮教体系之外,引入更为柔性、更为多元的社会帮教力量积极参与。
在阿光的案例中,尹秀娇就是“莞香花”派送的岗位化社工,她在与阿光长期稳定的联系中了解其需求。去年3月,她第一次在戒毒所见到了阿光。面对带有强烈抵触情绪的阿光,她用交朋友的方式来打消其戒备心。经过多次打交道后,她用尊重和真诚赢得了阿光的信任,并与志愿者、心理咨询师们通过户外拓展活动,让阿光摆脱了焦虑感,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憧憬。最终,阿光成功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心态也变得乐观向上。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他总会第一时间告诉社工和志愿者们。“最可贵的是,他也希望能成为一名志愿者,帮忙那些有需要的人。”
2年来,东莞由政府聘请了206名专业社工全面进驻社区、企业、学校、监所等区域,全面参与到对不良行为青少年的跟踪帮教、社会调查、社区矫正等各个环节。
通过创新社会帮教,与学校、公检法司帮教体系无缝对接,实现对东莞市户籍和非户籍重点青少年帮教服务的全覆盖。
其中,共青团东莞市委充分发挥“莞香花”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依托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多渠道收集并建立重点青少年帮教需求库,并积极整合组织化专业力量和社会化专业力量,承担起为重点青少年提供社会帮教服务的重任。
如今,“莞香花”已有23名项目社工和4名社工督导,共招募了914名志愿者,其中有专业志愿者638名,与100多家社会组织开展了合作,为512名重点青少年提供帮教服务。
“我们会根据重点青少年群体在生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需求,实行按需设岗,让专业志愿者在重点青少年需要时,为其提供心理疏导、法律咨询、行为矫正、人际交往等专业的帮教服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共青团东莞市委书记张永艳说,这样的服务,既能避免重点青少年产生“被服务”的不良感觉和被“贴标签”的抵触情绪,也能保证志愿者的时间、精力和技能得到有效配置。
今年8月6日,“阳光行动——广东省青少年健康成长守护工程”启动仪式暨广东省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东莞召开。
此次会议,释放出一个信号,解决重点青少年问题将推广东莞经验,3年内在全省范围内逐步铺开。而服务对象从有不良行为及严重不良行为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扩至“五类重点青少年”(不良行为青少年、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阳光行动”专家顾问团成员谭建光教授表示,要真正解决重点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预防其违法犯罪,关键是要避免“一刀切”、“一阵风”;要建立持续有效的预防机制。比如,广州市番禺区志愿者组织的“青少年共同成长组”,通过共同成长的“感化教育”模式,不仅引导和教育边缘青少年,而且吸引他们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对社会有用、受社会尊敬的人才。东莞不妨学习和借鉴广州的这一“感化教育”模式,用理念的改变,以“每个人的人格平等”、“每个人的价值确立”作为教育出发点,尊重其人格,从内心认为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用多方力量去感化重点青少年,重塑其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吕晓敢 蒋鸿昌 吕文诗)
·四川成都市金牛区检察院:成立未成年人帮教基地
·浦东检察院积极探索涉罪未成年人跨区域观护帮教
·河南焦作解放法院对缓刑未成年犯家访帮教
·福建法院17家帮教基地为失足少年伸援手
·福建:探索非羁押诉讼管护帮教模式
·湖北省成立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