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镕珲
案情:犯罪嫌疑人庞某1996年至1997年间,利用其担任村主任的职务之便,先后三次从该镇水利站领取人畜饮水工程款5万余元之后,未向村会计移交,将该款用于自己儿子结婚等开支花费掉,一直到2004年1月检察机关介入后将款还了4万余元,到现在仍有4000元未退还。检察机关于2002年5月已根据群众举报调查此事,但庞某闻风而逃,致使检察机关因不知庞某领到此款后的真正用途不能贸然立案,2004年1月才见到犯罪嫌疑人庞某,其供述已将公款花掉。
分歧意见:此案到底过没过追诉时效,意见不一。
第一种意见认为既然高法2003年9月22日的批复中已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从挪用公款罪成立之日起计算,”庞某挪用公款的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他的犯罪追诉期限从挪用公款后三个月即月挪用公款罪成立之日起计算,根据刑法第384条之规定,可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到2004年1月已超过5 年,显然已超过追诉时效,不应追究其挪用公款的刑事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根据继续犯的特征,庞某的追诉期限可以从他还款之日起计算,未过追诉期限。继续犯,是指在犯罪既遂后,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形态。继续时间长短,是量刑的重要情节。庞某于1997年月挪用公款后一直未还,公款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一直被其侵犯,他的行为符合继续犯的特征,其追诉期限应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即还款之日计算,而不应从挪用公款罪成立之日起计算。如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一直未退还,过了一定期限,行为人就无罪,这样的话同样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利于惩罚犯罪。
理由:我认为第二种意见较合理。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案例,挪用公款的时间很长,至案发时一直没有归还,如果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从挪用公款罪成立之日起计算追诉时效,至案发时,可能已经超过追诉时效了,这样就可能使一些不法之徒有机可乘:采取挪用的手段来贪污公款,例如贪污10万元的追诉时效是20年,而挪用10万元的追诉时效只有5年,5年后即使不归还,也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对于挪用公款犯罪的追诉时效应如何计算,本人愚以为,挪用公款犯罪属于一种继续犯,所谓继续犯是指犯罪行为从开始到终止以前在时间上一直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对于挪用公款犯罪而言,“挪”和“用”都是犯罪行为的一部分在公款归还前,尽管 “挪”的行为完成了,但是“用”的行为一直在持续,所以对于挪用公款犯罪的追诉时效,应当从行为终了之日,也就是公款归还之日起计算追诉时效,而不是从挪用公款罪成立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