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找人查物 鼠标一动查控全部
“鹰眼查控”将老赖“一网打尽” (法眼·关注法院执行难(下))
无论是发布“失信黑名单”,还是开展委托执行,都离不开“找人查物”的基础工作。过去,法院“找人查物”只能到公安、银行、房地产、工商、证券等部门逐一进行“地毯式”搜索,执行人员每天穿梭于各个网点、各个部门,排队等候,还经常出差到外地查控,被称为“到处跑”、“满天飞”,费时费力费钱,效果还不好。
目前,一些法院改变人工查询的传统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找人查物”,还实现了在网上查封、扣押、冻结、扣划,从根本上扭转了“执行难”的被动局面。
“鹰眼查控网”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数倍效率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是最早推动执行信息化的法院之一。记者在该院执行指挥中心看到:几台电脑依次排开,大屏幕上,显示着联动单位反馈的查询结果。深圳中院执行局局长胡志光说:“别小看这几台电脑,用它们就能实现‘足不出户找人查物’、‘鼠标一动查控全部’,真正实现对老赖的‘一网打尽’。”
接着,他向记者讲述了信息化带来的革命性变化:2012年9月10日,厦门某软件开发公司向深圳中院提出执行申请,要求深圳市某创业投资公司返还资金3920万元及利息、律师费、仲裁费等。立案后,承办法官按照《执行案件办案流程》,登陆法院综合业务系统,找到该案件,点击“执行财产查询”按钮,勾选工商、证券、国土、车管、银行账户等选项,将被执行人财产的查询指令上传至“鹰眼查控网”。5天后,点击“查看所有查询结果”按钮,承办法官收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反馈的信息:被执行人在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分别开户。承办法官随即通过“鹰眼查控网”迅速发出查询余额和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成功控制被执行人在招商银行的存款2291.4万元。而在过去,像这样的案件,要查遍全市的各大银行,需要七八个执行人员,花费两周时间。
“鹰眼查控网”让电子流、信息流、数据流取代了传统的人流、车流、纸质流。深圳全市两级法院原来由60余人完成的查控工作,现在仅需7人就能在执行指挥中心完成。而过去用于外出办理查控工作的20台车辆已经不再需要,查控周期也从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为现在的2—5个工作日,人力资源节省80%,查控效率提高数倍。
运用这套查控系统,深圳中院不仅可以对被执行人的工商股权、房屋土地、银行账户、车辆登记、证券开户、托管股权等财产情况进行网络查询,还可以进行网络查封、冻结、扣划;不仅可以查询被执行人的户籍、租房等信息,还可以采取包括技侦在内的综合手段,实现从查财产到控财产,从查人到控人的升级。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通过“鹰眼查控网”,深圳两级法院在边境口岸拘留了百余个准备“跑路”的失信被执行人,促使标的总额7.3亿元的执行案件得以执结。
花小钱、办大事,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功能强大的“鹰眼查控网”,造价需要多少?深圳中院执行指挥中心查控网主任李振宇介绍,该网络平台软硬件投入不到100万元。以2012年度信息查询量超过26万条计算,如果没有“鹰眼查控网”,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查询,执行法院奔赴各地各处查询,需耗费办案经费5000万元以上。查控网建设真正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鹰眼查控网”功能强大,如何保障信息安全?李振宇说,从建设之初起,深圳中院就制定了操作流程手册、紧急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保密守则等规章制度,从制度建设入手,规范查控网的使用和运行。此外,加强技术保障是关键。“鹰眼查控网”与联动单位建立的是网络专线,对传输的电子文书等采用符合国家信息安全的电子印章系统,确保信息的进出口安全、传输安全、内容安全。3年来,该查控网保持着“零事故、零投诉”的记录。
解决了“人难找、财难查”的问题,信息化还带给法院执行工作哪些变化呢?记者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了解到,除了类似深圳中院“鹰眼查控网”这一核心系统外,广东省高院从2009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建设三级联网、上下联动的执行指挥中心网络,依托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建设了远程指挥监控、执行查控、执行失信惩戒、执行要情和执行案件信息管理五个工作系统。
“通过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我们可以看到全省法院当天收、结案情况,随时了解每一个案件的执行进程,实现对全省法院执行案件实时监控。”广东省高院执行局综合处处长邱丹说。
执行指挥中心的建成对广东省法院执行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全省法院实际执行率由2009年的55.9%上升到2012年上半年的82.33%,执行到位率由41.2%上升到51.5%,执行工作绩效大幅提升。
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执行联动机制,还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查控系统,我们可以查到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准确判断其是否具有隐匿财产等失信行为,从而决定是否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过向社会,尤其是银行、工商、征信等机构推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使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督促其主动履行法律义务。这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使公民的信用信息得到整合,使失信者受到惩罚,从而促进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耻辱’的良好氛围。”广东省高院执行局副局长胡志超说。
扩大试点成果,需要实现与多个部门的信息共享
信息化是解决执行难的突破口,但是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以查控系统建设为例,不同部门掌握着不同的身份和财产信息,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执行联动机制,必须实现法院与多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要查询下落,需要公安机关配合;要查找存款,需要银行配合;要查询房产,需要房地产管理部门配合。总之,执行信息化涉及十余个不同部门,由于缺乏牵头部门,法院不得不分别与各个部门逐一沟通,效率低下、进展缓慢。”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刘贵祥说,由于缺乏明确法律规定,各部门对信息共享尚缺乏共识,对信息搜集和公民权利保护的边界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一些部门以种种借口不愿将其信息网络接入法院信息系统,致使协商过程举步维艰。
“自2008年起,5年间,最高法仅与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中心、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和中国工商银行达成了一致。目前,正在与国家工商总局、中国证监会、各大商业银行、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等单位进行协商。接下来,要实现国土、房产、税务、民航、社保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并最终形成全面覆盖的信息系统,还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最高法执行局副局长张根大感慨。
谈到“鹰眼查控网”的不足时,胡志光也表示:“目前,部分外资银行尚未接受联网查询,对理财产品也缺乏必要手段;区域间协作进展较慢,无法与全国各地法院联网查控。因此,亟须顶层设计、全国推广,实现查控网的升级扩容。”
“信息化是破解执行难的必由之路,执行指挥中心是执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抓手,接下来,我们将扩大试点范围,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推动上下一体、纵横联动的执行指挥中心建设,从根本上破解执行难的问题。”最高法副院长奚晓明说。
(记者 徐隽)
·青岛中院案件执结缩短半月 司法查控平台锁住老赖
·巧干实干,让“老赖”口服心服
·山东高院与金融机构联手惩治“老赖”
·甘肃省法院系统冻结“老赖”9500余万存款
·四川南充老赖严重失信纳入征信“黑名单”
·“黑名单”如何管住“老赖”
·“黑名单”如何管住“老赖”
·关注执行难:“黑名单”如何管住“老赖”
·“黑名单”如何管住“老赖”
·最高法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严惩老赖
·河南:利剑出鞘治“老赖”
·宁夏银川中院悬赏通告曝52老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