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报告
完善政社分开供给多层次公共服务
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行148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补偿机制方面敢于先吃“螃蟹”……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安徽省确定了一批基础项目,逐项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积极组织实施,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管理模式。
“各地各部门将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对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制’,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近日在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吴旭军受省政府委托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报告时说。
民生工程惠及六千万居民
门急诊人次增长10.97%,政府财政补助收入增长34.89%,次均门急诊药品费、次均门急诊费分别下降7.29%、3.46%……一季度较去年同期相比,安徽省74个县(市、区)148家县级公立医院呈现出政府投入、服务人次双增加,药品费用、就医费用双下降的局面。
这是安徽省自去年年底,全面推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增加财政投入和收取诊察费来弥补取消药品加成收入这一补偿机制以来,带来的良好效应。
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涉及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方方面面。2007年,安徽省启动民生工程,项目内容和覆盖范围持续拓展,至2013年工程数量已达到33项。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安徽省基本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在发展教育方面,在全国率先实行“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建立了校、县、市、省学籍管理信息化网络。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实行县级医院药品全部零差率销售,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截至2012年底,全省省级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800多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今年,全省33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605亿元,并新增6个项目。其中,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上榜。此外,还包括了建设美好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奖补、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等项目,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初步形成特色社区服务体系
人民群众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只有从群众的需求出发,依靠群众的共同参与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协同,才能激发社会活力。
撤销街道办事处,将原来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调整为“市—区—社区”三级服务,同时撤并社区,将人、财和物资源下沉到基层,实行社区事务居民自我管理。这一社区改革尝试被称之为“铜陵经验”,在安徽省全面推广。
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建立“扁平化”服务和“网格化”管理社区改革模式,实行区直接服务社区体制,将主体职能收归区直部门,将服务职能全部下放社区,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广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社区改革还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加快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市场化服务、社区义务服务三大服务体系。
“初步形成了既具时代特点,又具有安徽特色的社区服务体系。”吴旭军说。
安徽省还在培育社会组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范围和领域,还重点、优先发展公益慈善、城乡社区服务等类别的社会组织。截至去年底,全省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达1.94万个,组织聘用专职人员、从业人员达11.4万人。
吴旭军说,未来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社分开,把能够由社会组织做的事情,通过政府委托、公助民办、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其完成,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推行居住证制度规范管理
社会管理要以服务为先。安徽探索人口管理服务新途径,以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为重点,着力解决社会管理难点问题。
今年3月1日起,安徽省正式实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办法,大力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成全省统一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发管理系统,全面“接棒”颁布实施16年的暂住证。流动人口可享受与现居住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由同城同待遇升级为同城同权利。
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省各地普遍建立起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联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合肥市对158万流动人口的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宿州市成立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确保流动人员出租房登记率达到100%。安庆、六安市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双向协作服务管理机制,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在服务特殊人群方面,安徽省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动态管理。全省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间重新违法犯罪率为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活动,为2000多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募集资金200万元。各市把留守儿童活动室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实现乡镇留守儿童活动室全覆盖。
吴旭军指出,将继续健全社会关怀帮扶体系,帮助特殊人群解决在就业、就学、就医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记者李光明)
·安徽人大听取“六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报告
·安徽人大拟出台办法测评“一府两院”报告满意度
·安徽人大副主任到省高级人民法院走访调研
·安徽人大办理结果满意度4年连续提升
·安徽人大:改善民生每年都是监督重点
·安徽省人大信访工作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