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四川成都法律援助“双延伸”

2013-08-13 15:06:2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四川法制报 

  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规范化接待受理大厅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

  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为特殊困难群众上门服务

  2013年是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10年来,借力民生工程、致力扩面升级、全力提升质量、努力创新突破……成都法律援助工作在标准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今年,成都又全面开展了旨在“拓展援助范围创新援助方式”的法律援助“双延伸”活动,献礼“10周年庆”。我们有理由相信,“双延伸”活动必将为成都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写上鲜亮一笔。

  如果说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体现的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理念,那么,法律援助“双延伸”则是政府的主动作为,体现的是人民政府急民所需、为 民服务的民本理念。因为,法律援助“双延伸”延伸的不仅仅是一时一事的服务,更是遍及街坊邻里的社会和谐和深入人心的法律信仰。

  主动服务首创法律援助“双延伸”

  “北改”工程,是成都近年及今后数年最大民生工程,成都市司法局为此首创法律援助“双延伸”的服务模式,并于今年5月在全市范围推广。自此,蓉城的法 律援助服务将不再限于“申请——受理——援助”的固有模式,而是向前后两个纵深方向延展开来。新都区法律援助中心“北改”工程志愿者、成华区“北改”工程 法制宣讲志愿团,正是法律援助工作在“北改”大背景下的“双延伸”的缩影。

  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法律援助服务“双延伸”模式使工作方式变得更加主动,更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能最大限度利用法律资源,以最快速度提供法律援助。

  法律信任筑就社会和谐理性基础

  作为服务者,成都市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始终坚持“责任、维权、公正、高效”的理念,让群众得到法律援助。

  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雷彬表示,群众到法律援助服务中心来寻求法律援助和法律帮助,是因为他们心里对法律存着一份信任。而该中心首创的“双延伸”服 务模式,正是要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不辜负他们这份信任。事前延伸,是为了把握工作重点,宣传法律援助工作,提高群众知晓率,锁定潜在的法律援助对 象。事后延伸,除了一般回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群众拿到不满意的判决结果或者仲裁意见,从法、理、情三个角度帮他解读,将法律的公正性与严肃性以更通人情 的方式与群众沟通。

  雷彬表示,枯燥的法条与判决能够让群众理解,他们就不会失去对法律的信任,同时强化法制观念。他们也会充当起义务的法律宣传员。法治社会的建立,离不开一点一滴对法律信任的积累,有了信任,才能尊法、守法。

  模式创新源自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

  “双延伸”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服务模式方面的“软件”创新,如果没有完善的援助体系等给力“硬件”支持,“双延伸”会成为无本之木。成都市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法律援助体系的建设完善,将法律援助列为党委政府为民服务的民生工程目标,“双延伸”因此水到渠成。

  据悉,目前成都市已经建立了四级联动法律援助服务机制:以市法律援助中心为枢纽,区(市)县中心为节点,乡镇(街道)和工青妇残等部门工作站为触角, 村(社)联络员贴近群众服务,在成都市全域内形成了“乡村一小时、城区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实现“援助进家门、服务贴民心”。以温江区为例,温江区法 律援助中心主任曹小新告诉记者,温江区从基层站点建设、法律援助QQ群、法律服务热线电话等层面构建高效、优质、快捷的法律援助服务。目前该区10个镇街 道工作站已经全部建立,区内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律师以及111个村社区的联络员加入QQ群,使得群众能够在最近的地方,以最短的时间获得专业的法律服 务,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开展各项活动188场次,走访困难群众67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3000余份。正是凭借这样 迅捷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基础,为“双延伸”服务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开提供强大的动力。“双延伸”也会不断强化巩固服务联动机制,用细致入微的法律援助工作, 将法律阳光照进人们心里。

  人物

  曾仲达:解决群众困难,我们很快乐

  说起如何做好法律援助服务“双延伸”,从事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多年的新都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曾仲达可谓是经验十足。

  进园区建工作站宣传维权两不误

  曾仲达告诉记者,该区法律援助中心因为“北改”工程与工业园区建设,常常要面对一些劳动纠纷,如欠薪事件涉及人数往往较多,聚集性较强,新都区法律援助中心就在园区内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

  曾仲达对记者说道:“工业园区工人多,劳动纠纷频发,我们并没有被动地等待上门求助,而是将工作向前延伸。不光在园区进行法律援助宣传和普法教育,中 心工作人员还会联合劳动仲裁委员会、区建设局以及劳动监察大队等多个部门,与企业方沟通。一是与企业沟通,弄清楚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困难;二是从法律角度, 厘清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及违反法律之后带来的后果。这使得一些有可能发生的欠薪事件在矛盾爆发以前得以解决。”

  初审权下移高效便民援助得力

  “法律援助的旧有模式需要申请法律援助人员到区法律援助中心提交申请,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这样的工作流程有时候会对受援者造成不便。”说起该区法 律援助初审权下移时,曾仲达说,“2011年,区里实现法律援助初审权下移,许多案件在基层工作站及律师事务所等地初审。这样避免了当事人反复奔波、诉说 案情。我们同时实行‘点援制’,由受援者点选援助律师,尽量选择最初接待律师为援助案件的具体承办人,法律援助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助人为快乐之本辛苦亦无妨

  法律援助是一项琐碎和繁杂的工作,要面对群众反映的许多复杂情况,工作人员的辛苦可以想见。说到这里,曾仲达的话语很平淡:“群众的难处就是我们的难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也是为他们做好事,做了好事就快乐,快乐了,辛苦也就忘记了。”

  案例

  看单点律师“点援制”真贴心

  温江区法律援助中心是成都市较早开始实行法律援助“点援制”的区县法律援助中心之一。“点援制”即受援者根据按照自己的了解和意愿自由地选择法律援助中心在册的援助律师。

  人性“点援制”贴近群众心

  温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曹小新告诉记者,“中心大厅的触摸屏电脑上,储存有温江区48名援助律师的联系方式等资料。群众都可以通过资料库查询。同时还印发了折叠小册子,将律师资料汇总。”

  曹小新表示,“点援制”的好处在于人性化地考虑了受援者的需求,也使各有特长的律师发挥最大作用。有时候受援者往往对初次接待律师抱有信任感,指派初次接待律师受理案件,可以打消受援者的疑虑,使他们与办案律师心贴心,为完成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了软保障。

  点名律师为讨薪“撑腰”

  今年2月,杨友国、吴树成等4名农民工来到温江区法律援助中心,希望能帮他们讨回被拖欠的薪水。受理案件之后,中心根据农民工的意愿,指派刘丹国律师办理此案。

  刘丹国到四人之前工作的工地进行了大量取证,采集了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担保书等重要文件,成为了支撑讨薪的重要证据。5月2日,杨友国等四人领取了被拖欠的约12万元工资。

  7月17日,已经在内蒙古打工的杨友国在电话中对记者说:“中心的律师和工作人员很不错,案件结束后还经常与我联系,询问我现在的情况。”(吴建华 记者曾昌文实习生张舟)

[责任编辑:朱诗瑶]
相关报道

·四川绵阳法援“绿色通道”服务群众26567人
·四川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川检察院:农家院里普法忙
·四川攀枝花东区法院坚持服务基层见闻
·[视频]四川:破解律师执业难题 重在多沟通
·四川乐山市中级法院一周一主题加强作风建设

·四川乐山市中级法院一周一主题加强作风建设
·四川南部法院以“普法活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四川会理:法官进驻交警队参与调解
·四川苍溪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反渎工作
·四川成都市金牛区检察院:成立未成年人帮教基地
·四川提升监所教育感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