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正式启用的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占地约700平方米,是目前福建法院已建成的最大的诉讼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从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之初,就把诉讼服务的制度设计主动权交到广大群众手中,形成了“四个低”的服务理念——诉讼成本降低,法官身段放低,法律知识门槛低,获取诉讼信息成本低。
绿色通道助弱势群体维权
“你们赶紧把那个人抓起来,让他还我儿子钱!”
一天,一位60岁左右的老妇人来到立案窗口要求立案,突然一下子坐到地板上,情绪失控地大喊大叫。
立案法官并没有简单地把她当作无理取闹,而是和赶来的法警一起对老人耐心安抚,终于让其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又与其子小谢取得联系。原来,小谢曾于2011年承揽陈某房屋装修中的音响布线工作,迄今未从陈某处获得报酬。小谢是个老实的来厦务工青年,其母代儿子来法院要求立案,却因有精神障碍无法表达意愿及诉求,才造成这样的情形。
湖里区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外来人口密集,其中不乏像小谢母子这样文化程度低、工资收入低的弱势群体。为了更好地保障这一特殊群体的诉权,湖里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处理弱势群体“两费三金一酬”等纠纷。
立案启用“绿色通道”后,法院指派专人跟踪小谢的案件。经过法官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被告陈某同意支付原告小谢1万元劳动报酬,双方到法院办理了即时清结。
“服务态度很好。”看着儿子在一旁点钱,严肃的老太太终于露出了微笑。也许在她的世界里,这就是最由衷的赞美。
乡音搭起便民桥
“请问您还有别的证据材料吗?”湖里法院立案庭干警小林向坐在服务台对面的一位六旬老人问道。
“要什么样的证据?我,我,我证据很多的!”老人一口四川方言让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小林听得云里雾里。
“老人家,您稍等一下。”小林起身为老人倒了杯水,转身和隔壁的小王商量起来。“口音太重了,我实在是像‘鸭子听雷’。”小林一着急,闽南俗语脱口而出。“别急,找翻译啊!”小王翻开“湖里法院方言服务团”名册,找来了四川籍的执行法官小尹充当翻译。
听到乡音的老人顿时来了精神,拉着小尹倾诉起来。原来,四川人老马在2010年8月受某公司雇佣在一家家居卖场当搬运工,上班的第三天,老马就被工地上掉落的地板砖砸伤右脚,并入院治疗。老马多次要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但均未果,于是决定用法律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了解到老马的情况后,小林建议他寻求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个啥子玩意哟?”见老马没听懂,小林忙从一旁的文书架上拿了几份湖里法院设计印刷的《诉讼服务指南》和《纠纷救济指引》,上面用漫画配上简明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和法律援助的条件、联系方式等。
翻着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老马迷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小林当场为老马联系区法律援助中心,并确定了法援律师。“你们这些姑娘伢办事蛮行哟,谢谢!”老马笑眯眯地说。
千余份问卷背后的群众心声
老马只是每天往来于湖里法院众多诉讼当事人中最普通的一个。他所体验的方言服务团、漫画版诉讼指南、法律援助绿色通道,都是湖里法院向一千多名诉讼当事人发放问卷调查后根据大家的心声而推出的便民诉讼举措。
2012年初,为了把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好,湖里法院决定将建设的指挥棒交到群众手中。于是,一份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被派发到了业务庭法官们的手中,在诉讼活动结束后发放给当事人,期望了解当事人对诉讼服务的要求与期待。
很快,一千多份有效问卷被回收和分析。被欠薪的外来务工人员反映他们不了解劳动仲裁和诉讼之间的关系,跑了冤枉路;律师反映缴纳诉讼费和办理退费等手续要多次往返银行与法院之间实在麻烦;还在哺乳期的母亲反映在公开场所哺乳不便;有执行案件当事人反映执行法官常外出执行难以当面询问案件进展……
最终,这些看似零散、杂乱的意见建议被整合成12个服务窗口,涵盖了宣传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救助服务、释法答疑等10大功能,执行工作、审判辅助窗口更是将业务庭相关服务的关口前移,手机加油站、便民小超市、温馨育婴室、和谐调解室、银行工作人员及柜员机等便民设施的“加盟”,也让诉讼服务中心得以满足更多当事人所需。
问民需,接地气,这是湖里法院做好诉讼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四个低’,人民法院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自然就高起来了。”湖里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称赞道。记者 何春晓 通讯员 陈万颖
·福建厦门法院受理特大非法集资案
·福建厦门法律援助推行“点援制”
·厦门思明法院:品牌创建的引擎效应
·厦门宣判一起特大生产、销售病死猪肉案
·福建厦门宣判一起重大生产贩卖病死猪肉案
·福建厦门:"纵横"警务模式织出大"防控网"
·福建厦门:"纵横"警务模式织出大"防控网"
·厦门台商首次听检察官授课 了解大陆司法制度
·福建厦门判决一起涉外企职务侵占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