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小姑娘英吉措今年10岁,在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上小学三年级,她黑黑的皮肤和极具藏族特色的红脸蛋,让青年普法志愿者格外想亲近她。来自清华大学的任翔认真地对英吉措重复着一句话:“要努力读书,要考上大学。”
这句话,大概很多学生都会经常听到,然而,任翔一直重复这句话却另有原因。
8月1日,作为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的第三站,海北州刚察县淳朴的民风给志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圣湖佳苑是许多牧民搬进不久的新家,小区里浓郁的藏香不断飘散。“爸爸在牧区,冬天回来。”英吉措用不流利的普通话告诉志愿者,虽然小区在政府的支持下修建得很漂亮,但住在里面的基本都是小孩和老人,年轻人一般都在牧区放牧或者打工,收入很低。
“经济在发展,文化、法治都要跟得上,不能仅仅满足于住进了楼房,而忽视了其它基础公共服务的供给,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不能有一丝马虎,因为只有教育培育出一批批人才,经济发展才会有强劲的动力。”任翔告诉记者,之前他就考虑过这边的人才缺失问题,但是没想到问题会这么大。
其实,任翔关于海北人才欠缺、教育薄弱的感受,也是其他青年普法志愿者的感受。
7月30日,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在青海海北州启动。中国法学会办公室主任刘剑在启动仪式上说,“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要在全体公民中培育对法治的认同,需要加强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基层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
7月31日,一场座谈会在海晏县举行,县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向志愿者介绍,“地区法制工作者数量少、素质差”的问题引起大家关注。“高寒缺氧,工资待遇不高,额外的收入又没有,地方财政非常困难。”青海省法学会秘书长王惠荣说,这就导致外来人才不愿意留下来,而本地人汉语不好,按照国家对公务员的招录标准肯定考不上。
了解情况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朱盛远认为,关注教育对于解决当地人才缺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制定了支持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具体到一些县市,力度还不够。”朱盛远说,“在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投入,不仅继续鼓励他们到中东部地区读大学,还要注重本地的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
会上,针对一些人出去上学就不愿意再回来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任翔的建议是“通过人才委培的方式让他们回来建设家乡”。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很突出,如果当地各部门委托培养一些优秀大学生,为他们提供回来就业的机会,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缺乏的现状。
几天的走访调研,大家对西部基层法治人才建设有了充分了解,也让大家对支援西部建设充满了热情。朱盛远说:“如果有机会,我们非常愿意来西部,为西部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第三站活动在大兴安岭举行
·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安徽滁州站侧记
·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启动
·江苏省启动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
·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培训班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