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理论频道> 理论头条

走出“社会性的二难困境”

2013-08-12 09:42:2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北京日报 

走出“社会性的二难困境”

——专家学者谈如何正视社会心态建设

    话题缘起

    近年来,透过人们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评价和议论,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少自相矛盾的状况,如“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着找关系”、“抱怨看病难、挂不上号,但有一点小病也要到大医院看”、“指责房价高涨却又要借钱买房炒房”等。这些矛盾心态虽然或多或少反映了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也有负面性,干扰着社会应有的变革和转型。这些矛盾心态为何存在?有多严重?影响多大?如何评价?又如何消除?本刊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予以分析。

    当前社会矛盾心态的种种表现

    主持人: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如“富豪相亲会”、“萝卜招聘”等,引人关注,并伴随出现了诸如“痛恨富二代,但结婚又想着傍大款”,“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着找关系”等自相矛盾的社会心态。这种矛盾心态具体还有哪些表现?

    李伟民(中山大学教授):每当一个社会处于或经历着急剧激烈的变革和转变时,都时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与常情常理不合甚至是离经叛道的怪象和乱象。其中既有物质层面的,例如怪模怪样的建筑楼房、杂乱失序的城市街道、夸张超常态的商业运作等,也有精神和行为层面的,表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活动,情绪和心态,以及人格的类型等方面。这些被社会学家统称为“转型综合症”的现象和症状,对于社会正常健康的运行和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和破坏性的作用,干扰和阻挠了社会的应有变革与转型。对此,需要认真积极对待,既不能简单草率地应付,也不应漠然视之听任其自生自灭。

    宋惠昌(中央党校教授):在改革进程中,一些人常常呈现出某种自我矛盾的社会心理状态:一面对改革开放事业的进步表现出喜悦之情,同时,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感到失望,不时口出怨声;一面对官本位体制及其造成的以权谋私现象义愤填膺,但当遇到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时,又暗自欣赏这些腐败的东西,甚至寻找机会去效仿那些不正当的做法,企图以此谋取私利,如此等等。

    这种社会矛盾心态,说明我们改革开放的当前阶段,并不是尽如人意的;但是,无论如何还要看到,我们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来之不易,是经过了持续不断地努力的结果。如果只看到这些错综复杂而又矛盾的社会心理现象,却无视这样的基本历史事实,我们就会失去信心,甚至前功尽弃。

    阅读延伸一

    当前社会矛盾心态的基本表现

    讥讽一夜暴富,但私下里又喜欢买彩票。

    对于暴富的例子,人们往往毫不吝啬地加以讥讽:做生意一夜暴富的,肯定是做了见不得人的勾当;炒股一夜暴富的都是走了狗屎运。但是当人们路过彩票投注站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走进去,或多或少地买上几注,来延续自己一夜暴富的美梦。

    恨贪官,却又想“当官发财”。

    一提起贪官,大多数人都会气得眉头皱,恨得牙痒痒。然而,大多数人又向往着当官,不仅报考公务员拼得你死我活,而且认为“当官”可以“发财”。

    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起事来却忙着找关系。

    “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从这句民间顺口溜中可以听出,老百姓对用人不正之风的痛恨与无奈。但是人们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为了给亲属找一份好工作……第一个念头往往是动用关系和金钱去打通各个“关节”。

    抨击不良价值观,但又是不良价值观的实践者。

    户口歧视、贪污腐败、封建迷信、拜金主义、贪图享乐、冷漠围观等等,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每每随着新闻事件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人们都会口诛笔伐。不过轮到自己成为主人公时,还真不一定能比新闻事件里的当事人做得好。

    痛恨“潜规则”,却又希望自己是“潜规则”的受益者。

    每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人都无法抑制内心对“潜规则”的悲愤。不过,谁又能否认,由于事先获知了某些“潜规则”,人们在有些时候和有些事情上也会成为“沉默的受益者”。人们痛恨“潜规则”,却又希望自己是“潜规则”的受益者。

    看不起“富二代”,但结婚时又想着“傍大款”。

    当下“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不断:醉酒超速、撞飞行人、威胁记者、殴打无辜、炫富斗富。媒体一旦披露,天下皆随之愤然。但是当人们嘲讽、鄙视他们的同时,“傍大款”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甚至还办起了“如何嫁给有钱人”的培训班,而且异常火爆。

    此外,还有:鄙视“拼爹”,却又恨爹不成“刚”;痛恨收礼的,却盼着别人收下自己的礼;痛骂“炒房团”,可一回头又四处找寻炒卖的机会;鄙视崇洋媚外,却又总是偏爱国外品牌。 ——孙成尧辑

    社会矛盾心态又可称为“社会性的二难困境”

    主持人: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中知行不一的矛盾现象?

    成伯清(南京大学教授):其实,当前社会中所谓的矛盾心理只是皮相,非实质也。我们这个社会很喜欢泛道德化,凡事都爱从道德动机上找原因。结果,就有太多理想上的“应该”与实际上的“不该”之间的矛盾。其实,理想上是不是“应该”和实际上是不是“不该”,并非有确凿的依据,有时甚至只是随便一说,无人深究。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行事策略,往往是由特定的情境、切身的利益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并非全都基于该当如何的规范。当然,有些规范确是不能违背的,否则可能受到惩罚;但也有不少规范,似乎更多地是为人们事后解释自己的行为提供说辞或理由,也许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却与真实的行为动机毫不搭界。

    准确地讲,诸如此类的矛盾现象,应该称之为“社会陷阱”或者“社会性的二难困境”:处在此种陷阱或困境中,谁都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但几乎所有人都按照众所周知的错误方式来行事,因为按照“应该”做的方式会给个人利益带来损失,而按照“不该”的策略却可得一时之利。结果就是大家都深陷其中而又异口同声地谴责这种状态,每个人似乎在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都普遍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显然,我们期待并乐于见到其他人首先自我牺牲,以突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格局。我们之所以不愿挺身而出,是害怕别人搭便车,坐收渔翁之利,甚至还有这种顾虑,即或许自己牺牲了,但也丝毫撼动不了整个格局。于是,所有人都浑浑噩噩,言行不一。长期处在这种矛盾状态之中,言辞跟现实之间的割裂会日趋严重。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