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被评为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太原近年来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8月9日开始,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全国最为严格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快推动环境监管由传统政府主导模式,向多方参与的开放式环境共管模式转变。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太原超重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三面环山的地理条件和冬季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改变工业围城的现状,我市仅去年便关停搬迁了8家大型工业企业,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三大化工基地之一的太化集团,也在今年6月关停市区所有的化工生产设施。
公开信息不仅是让公众知晓,也是通过信息的发布,吸引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依照有关制度,重点工业企业要设立“环保公众开放日”,每月至少向市民开放一次,企业要主动邀请市民对其主要污染源排放口以及主要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此外,企业要定期听取居民对企业环境改善的要求和意见,认真解决市民的环境诉求。市民对工业企业环境信息存在质疑的,可以向环保部门提出申请,由环保部门组织工业企业专门答复解决。 为解决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太原每一位居民都了解自己居住的环境,市政府决定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除了原先定期向社会公布大气、水体、噪声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外,此次信息公开的内容还增加了重点污染源和工业企业的排污情况。如重点工业企业公开的内容包括企业名称、所属行业、生产周期、监测点位、监测时间、污染物种类及浓度、标准限值、达标情况、超标倍数、污染物排放方式及排放去向、污染源监测年度报告等10多项内容,而且要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居民关注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危险废物处置厂等企业,也要定期公布设施运行情况。
居民可通过市政府网站、企业网站、市环保局网站以及报刊、广播、电视、政务微博等多种信息渠道,及时获取相关环境信息。市政府鼓励有关企业在厂区外设置宣传栏,公布相关信息。为确保环境信息公开落到实处,市纪检监察部门将介入进来,对相关负责人严肃追责,环保部门也将采取措施促使企业主动履行治污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