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评论频道> 谈法治

为阅读立法,真那么令人生厌?

2013-08-08 09:56:2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王地

2011年,一本外国人写的《低智商社会》“发现”,在中国,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书店却寥寥无几。真正读书的,要么商道厚黑,要么成功秘笈。就在前几天,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不阅读的中国人》在微博走红。文章说,他在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班机上发现,玩iPad打游戏的基本都是中国人,没人读书。而“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不爱阅读,没时间阅读,这在当下中国是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很多人心里并不否认,但让一个印度工程师说出来,当然会让国人的心里不舒服,但我们必须警醒地直面现实困境。

放眼望去,还有几个人在捧着书看?地铁里、公车上、咖啡厅、候车室……更多的人,举着手机,不停地用手指滑动屏幕,他们可能在“闪读”新闻,更可能是在玩着“抽手纸”和“砍瓜切菜”的游戏。互联网裹挟着现代人往前不停奔跑,有口气喘息的时候,就把身体交到牌桌前和按摩店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仁人志士或许意识到了国人目前的文化窘境,日前,由该局起草的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

消息一出,情绪激动的网友有些失控,认为强制阅读属脑残做法,侵犯了自己的权利。更多的人觉得这和“常回家看看”立法一样,属虚无缥缈、海市蜃楼类型。

关于阅读,有过一个形象的说法,我比较赞同:渔民在阅读海洋,农民在阅读大地,医生在阅读病人,气象人员在阅读天气;凡是用眼睛看到的、用心体会的,都是在阅读。阅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倒是没必要人人捧着本书摇头晃脑。初看到为阅读立法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也是“了无生趣”。但再想想,就像一个船夫驾船激流勇进看到的是惊涛骇浪的河一样,一个人坐在山头,又会看到大河在山间蜿蜒东去,我们也应既有对浪花的喜欢,也要有站在山顶看河的理性。在“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今天,读书能够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视,体现了一个文化大国的担当和对国民素质的重视,不管究竟能够多大程度推动文化兴国,即使是“一杯清茶”、“一缕清风”,给躁动的社会降降温,也是极好的。

事实上,立法推动国民阅读,并不是中国独有。纵观国外的经验,可知推动国民阅读是国家大事。2001年日本制定《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规定了读书活动的理念、明确了国家、地区和公共团体在读书活动中的责任。韩国在1994年就颁布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2007年议会又通过了《读书文化振兴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时也曾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运动,旨在改善美国国民的阅读能力下降等问题。

所以我们不妨将“全民阅读”会嬗变为一句冠冕堂皇的口号的调子降一降,著名作家蒋子龙说,从下面看问题在上面,从上面看问题在下面,上下一块抱怨,吃着肉的和吃不着肉的都可以骂娘,正说明了文化的贫困。王尔德有言,国民的憎恶之心,文化越低越激烈。

为了不承认咱文化低,还是先肯定相关部门的善意,同时提出一些建议供其参考吧,比如真要立法了,能不能有丰盈充足的公共财政投入为兜底支撑,具体建设实实在在的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可不可以积极倡导社会公益组织加入文化援助的行列里来?怎样鼓励更多开拓阅读、发散阅读而非“规范阅读”甚至是强制阅读的方式,更好培养一代合格、健康的现代公民?从这些层面为阅读立法着想,是不是就不那么令人生厌了呢?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