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近日听取了关于检查省人大常委会“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决议执行情况的报告。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先森指出,安徽省已经初步实现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由“软任务”到“硬指标”的转变。
自决议实施以来,安徽省各地各部门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方式方法,全面、深入、有序地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了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在蚌埠市淮上区人民法院,32名法官走出法庭,与123家企业“结对子”,提供全天候法律咨询与服务,一年来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600余万元。这样一组数据,可直观“法律进企业”的成效。
结合“法律六进”活动,安徽省不断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覆盖面。各地将法制宣传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组织、整合法律专家和律师资源,深入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法律服务,增强企业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观念;各地坚持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衔接,广泛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和抵御不法侵害的能力;村级法律援助联系点、律师进社区活动基本实现全覆盖,已开展送法下乡活动5384次。
陈先森指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公职人员身上,特别是要让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做学法、守法、用法的表率。
“六五”普法以来,安徽省紧抓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坚持完善了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定期法制讲座制度、党校轮训制度和领导干部任职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的能力。全省共组织县处级以上干部法律培训19078人次,组织公务员参加法律知识培训239717人次。
打造有生命力的普法品牌
对自己关注的、感兴趣的案件,只要填个申请表就能走进法院,零距离体验法官审案全过程。亳州市开展的“万名公民旁听庭审”普法品牌活动,两年来吸引旁听群众已达4.1万人次,深受群众欢迎。今年初,这项创新举措在全省得到推广。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在普法中着眼于满足公民对法律的实际需求,引导和组织其参与立法、社会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活动,是调动群众学法用法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安庆市全面实施“一者五员”工作机制,在全市乡镇(街道)建立了法律援助志愿者、普法教育宣传员、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员、矫正帮教协管员、综治维稳信息员、社情民意调查员队伍,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热情;安徽省住建厅通过召开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典型案例评析会,以案说法提升法制工作能力。
安徽各地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发挥法治文化养心怡情、践行育人的作用,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生动性和时代感。黄山市徽州区扶持9支民间文艺团体以身边人为创作原型,以身边事为创作题材,推出一批法治文艺节目;“豆腐之乡”淮南投入两万多元,与专业动漫公司合作制作了“豆娃说法”系列动漫宣传片,投放在公交车上向市民讲述法律知识,获得很高人气。
一批别具地方特色的普法品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推动安徽省普法工作深入开展。
“普治并举”提升普法实效
“征地拆迁、食品安全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社会方方面面都较为关注。如果在处理这类问题上不能严格依法办事,就会使原本能够预防和化解的问题激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陈先森说。
围绕“六五”普法目标,各地普遍建立了重要决策的法律分析与论证制度,坚持将合法性审查作为行政决策的必经环节,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同时还积极推动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加快项目清理。如安徽省教育厅的审批项目就由原来的17项减至5项,承诺办结时限压缩62%。此外,各地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宣传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依法治理和专项整治工作。
为了让普治并举有制度保障,安徽各地将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出台考核细则,定期考核、兑现奖惩。安徽省直各部门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机关绩效考核和业务考评范围,将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等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大奖惩力度。
陈先森说,今后还要探索引入市场化考评机制,委托社会调查机构参与考评,并尝试将社会和谐稳定、犯罪率增减、人民群众安全感测评、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司法部门公正司法等情况作为衡量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强化对普法工作的评价考核和监督。
·全国普法办启动六五普法媒体基层行活动
·“六五”普法媒体基层行活动启动
·全国普法办启动“六五”普法媒体基层行活动
·“六五”普法媒体基层行活动启动
·广东省“六五”普法规划实施中期督导检查动员会召开
·河南新蔡县法院积极开展“六五”普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