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获悉,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目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8月4日新华网)
我国国民阅读率低,在人们眼里或许已经算不上新闻。2006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6年走低”的新闻就刺激过公众。随后,与阅读率低相关的具体事件,持续不断地走进公共视野。2007年,新华社报道,上海等地的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就在前几天,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不阅读的中国人》在微博走红。文章说,他在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发现,玩ipad打游戏的基本都是中国人,没人读书。而“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以前就有媒体将中国国民阅读率与国外的做过对比,这一次,孟莎美在文章中也进行了中外对比。对比结果当然会让国人的心里不舒服,但能够让我们比较警醒地直面现实困境。纵观国外的经验,可知推动国民阅读是国家大事。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时提出“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旨在改善美国的阅读能力下降等问题。2001年日本制定《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规定了读书活动的理念、明确了国家、地区和公共团体在读书活动中的责任。韩国在1994年就颁布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2007年议会又通过了《读书文化振兴法》。
在推动国民阅读方面,我国也作出过努力,比如,新闻出版总署曾联合10个部委发出通知,倡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并且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在,立法推动国民阅读,能让推动阅读成为一种常态性行为。如果不立法,是否开展推动国民阅读活动,要花多大力气推动,则只与相关领导的喜好有关。立法后,推动国民阅读就成了国家意志,只要法律尚未修改或废止,相关部门就必须执行。
立法能让“推动国民阅读”成为一项系统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民阅读工作需要立法推动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全民阅读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如果立法效果理想,相关部门将各负其责,共同推进。
事实上,立法推动国民阅读,并不是中国独有。也有人认为此举是瞎折腾,干徒劳之事,立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阅读率低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看到了提升阅读率的复杂性,比如,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每天在题海战术中度过,享受不到阅读的快乐,自然不会有太多人渴望阅读。但是,法律一旦强制了相关部门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相关责任人就会调动公共资源开展活动,这意味着全国性的活动将持续开展,其功效应该不可小觑。
伍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