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屏山 小法庭演绎和谐故事

2013-08-04 13:26:1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四川省屏山县人民法院龙华法庭活跃着一支法律服务队伍,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靠着一辆长安牌巡回审判车载着闪耀的国徽跑遍了辖区284平方公里的道路,院坝、树林、草坡、田间地头,用灵活多样的调解方式,解决基层群众矛盾纠纷,谱写出了一曲和谐为民之歌。2008年以来,该院辖区内所受理的案件上诉率、上访率均为零,息诉服判率达到了100%,实现了案结事了,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深夜办案

    不让服务群众成为空话

    “宁可自己多流一点汗,避免当事人多跑冤枉路,把当事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这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习惯”。屏山法院刑庭庭长夏虹真切地说。

    法庭面对的多是农村当事人。他们农活多,文化少,交通不便,到法庭多跑一趟花掉的成本往往是辛苦劳动几天的工钱,法庭加大巡回审判的力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当事人诉累。

    2010年一个冬天的傍晚,沈某在八仙山上被一李姓村民追撵坠崖死亡。上百名死者亲属将尸体抬到派出所门口,要求立即抓捕肇事者,李某及家人闻讯也聚集了亲朋几十个要求还其清白。当时双方聚集人员上百人情绪都非常激动,加上个别围观群众煽风点火,眼看矛盾就要激化,一场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接到电话后,法庭干警在夏虹的带领下,立即前往现场。

    天黑,路况又不好,好不容易来现场。见到眼前触目惊心的一幕,夏虹立即安抚死者家属的情绪。

    “请大家不要激动,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就要从有利于解决事情的方面出发。相信我们一定会依理依法把此事解决好的!”夏虹义正辞严地的说道。

    现场停此了骚乱。

    没有桌子、没有椅子、没有审判台,法官就在事发现场当场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

    经过苦口婆心地劝说,终于促使沈、李两家消除了误会,达成了一致意见。

    □倾情调解

    十年恩怨一朝化解

    “这些年为了争这一口气,我们兄弟反目、家庭不和,四处奔波上访真的是劳心费力、心力交瘁,感谢你们不到两个月就给我解决了10多年的老问题,你们法官真是解除我心病的神医啊!”徐光洲感激地说。

    2011年的一天,法庭接到一个中年男人的电话,问:“你们法庭办案子为啥我的问题不解决?”问清原因才知道打电话的叫徐光洲,他与叔伯兄弟徐光清10多年前由于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起纠纷,直到现在都未得到解决。放下电话,为了弄清事情的缘由,夏虹和干警们立即来到徐光洲家进行了解。

    为了能够尽快解决两家的纠纷,法官们不知道多少回来到当事人家中了解情况、做双方的工作,终于找到了事情的根结所在。

    开庭的那天,法庭把审判庭安排在了两家人争议的土地边,并请来人大代表、廉政监察员及有关部门人员现场勘查、实地调解。

    “没有过不了的坎,这么多年了,你们不要为了一块土地连兄弟情谊都毁了,想一想值得吗?”夏虹望着这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曾经无话不谈的兄弟,意味深长地说。

    听了夏虹的话,想一想这些年来为了争这块土地的事情,兄弟十几年没有在一起喝酒、没有一起聊天说知己话,徐光洲、徐光清都不安地把头低下了。

    “不是我的错!是徐光清先说横话!还说为了这地要和我打官司到底!”徐光洲埋着头,声音很小。

    “才怪了!是你先说不认我当哥哥,从此不来往的!”徐光清辩解道。

    “现在,不要指责谁先说什么,你们还想相互不来往,一直这样相处下去吗?”陪审员在旁边语重心长地说。

    “不想,毕竟是自小玩到大的伙伴!”徐光洲说。

    “既然兄弟都这样说了,我是当哥哥,理应高姿态,我不要那块地了,送给徐光洲,毕竟是兄弟情重!”徐光清哽咽着说道。

    自此,这起因为10多年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起纠纷,造成兄弟反目成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配合下,通过一番情与法的教育,终于使两家人达成调解协议,解决了矛盾纠纷。

    □上门服务

    风雨无阻赢群众赞誉

    “我年龄大了,几个子女不赡养我了!若不是法庭的法官给我断了公道,教育好我的子女,我现在肯定还一个人住在村委会!真是谢谢他们!”刘老太感慨万分地说道。

    为了能够及时办理刘老太赡养案,天还没有亮法庭干警们就冒着蒙蒙细雨出发了。警车在蜿蜒盘旋的泥泞山路上艰难地颠簸,窗外雾蒙蒙的一片能见度不到5米,因路况不好,一名干警下车在前面用手电引路。路上开始有三三两两早起赶集的人们,看到法庭干警都主动招呼:“是法庭的同志啊,这么早又下乡办案啊?”见他们没有伞衣服淋湿了,有个老大爷停下来,从背篼里拿出一张塑料薄膜,麻利地穿上麻绳,做成了一件雨衣给他披上,嘴里还念叨叨:“可怜的孩子,别感冒了!”

    好容易找到了刘老太,今年82岁的刘老太长期患病,4个子女互相推诿都不肯赡养,得知法庭可以电话立案、上门开庭后,无法起床的刘老太毫不犹豫地拨通了法庭电话。得知刘老太已被子女赶出家门无家可归,法庭第一时间受理了她的案件。为达到“审结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决定把庭审地点设在刘老太暂时居住的村委会办公室。在村组干部的宣传动员下,近百名村民来旁听庭审。开庭前法庭先让大家看看刘老太暂居的卧室,没有床、没有被子,几把谷草上铺着一张破旧的草席,上面一床薄薄的旧床单就是刘老太全部生活用品。看到这些,旁听村民纷纷指责4个子女的不孝,4个子女羞愧地低下了头。在组织双方调解时,法官让4个子女分别讲述母亲和他们的往事。回忆起往事,4个孩子你一句,我一言说不停“十岁时爸爸走了,妈一个人苦撑着这个家,人家叫她改嫁,可她怕委屈我们硬是不愿,其实我们不是不想赡养母亲,只是觉得妹读了书有了工作心理不平衡,我们错了,今后我们要比就比谁对妈妈更好!”看着母子和好,干警们驱车悄悄地离开了。

    五年来,屏山法院龙华法庭创新开展电话立案、预约立案、上门立案,在20个行政村35个村民组设立了巡回审理点,采取定时上门收案、就地调解结案;与司法局联合在24个组成立了“大调解工作室”,深入基层接受法律咨询200多次,发放宣传传单4000多份,开展物权法、婚姻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知识专题讲座43场,开展调解技能培训22期、指导村组干部调解民间纠纷120余起。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