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中村”。如今,虽然许多城中村都由村变为社区,但其特殊的环境和历史遗留问题让它们依旧有别于一般社区。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是典型的城乡接合型城区,全区有城中村41个,占到太原市的三分之一。小店区处于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区,是太原晋中同城化的前沿地带,是省城南部新城建设的重要承载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山西省第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小店区,涌入城中村社区,给社会管理、维权保障及社会稳定带来一系列现实问题。
如何充分发挥公安职能,让城中村不变成“问题村”,也成为太原市公安局小店分局面临的重要课题。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访了小店分局辖区内多个典型的城中村社区,就他们的破题之道进行探访。
北张社区治安承包网格化管理
夏天,天快擦黑的几个小时,北张村社区最热闹。小饭馆和水果摊都没闲着,张罗着招呼上了一天班的打工族,也有不少出来遛弯儿闲逛买些“小零嘴”的周边学校的学生们,本就不宽的巷子里人来人往,自行车的铃声焦躁地夹杂在人群的谈笑声和脚步声中……
“现在整个社区,常住人口有1103户,3314人,外来流动人口就多了,有11500多人,都集中在这些出租房、日租房里。这边房租便宜,一个月几百块就下来了。”一串串数字把记者的目光和思绪拉了回来。说话的是社区民警薛伟,“网吧有17个,还有些棋牌馆等各类九小场所,周边还有好几个学校……”薛伟绝对是最了解社区的“外来人员”。
面对庞大的外来人口和极大的流动性,怎么做到人口底数清、情况明?怎样更好地完成治安管理?去年,薛伟和他所在的坞城派出所想出了办法。
网格化管理,治安承包。北张社区警务室依靠坞城街道办事处和北张村社区,创新思路,率先在全区探索城中村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动员村委会出资,整合治保会力量,组成巡防队,把北张村划分成了10个网格,由巡防队员以治安承包的方式管理每个网格。
很快,一支20人的巡防队就组建了起来,队员有原来的治保会成员,也有一部分是从本村村民中选出来的。四十多岁的资深治保人员李兴盛就是其中一员。
“网格就近分,我就负责我家附近这一片儿。我一直住这儿,人熟地熟的,好管理。”李兴盛告诉记者,“我们平时主要负责协助派出所摸清村里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底数,做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谁是本村的,谁是刚住进这片儿的,我们一见面就能分清。除了这个,治安巡逻,控制案情,帮忙抓违法犯罪嫌疑人,协助社区民警及时化解本村的矛盾纠纷。这些我们都参与。”
薛伟告诉记者,派出所负责对每个治保人员的工作情况按月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在保底工资的基础上予以奖励或处罚,以调动治保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据统计,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以来,北张社区刑事警情发案率同比下降17.7%。
亲贤社区消防摩托车开进街巷
去年11月8日下午3时许,太原市长风街与体育路交叉口附近巷子里的一家小饭店突发大火。短短几分钟后,焦心的群众就听见了消防救援的警笛声。
刚报了警这就来了?两辆抢眼的摩托车和皮卡车在大家惊讶的目光中先后赶到现场,几名穿着橘黄灭火服的消防员迅速拿起车载便携装备和水枪开始灭火,不到半个小时,大火就被扑灭。
在亲贤社区消防队的小院里,记者看到了两辆颜色醒目的消防摩托车还有两辆皮卡车,社区民警吴来发告诉记者,它们就是无数次第一时间到达火灾现场的“灭火先锋”。
作为太原市较早开发改造的城中村社区,现在的亲贤社区已不乏林立的高楼,也多有人头攒动的商场,但也依旧有些角落遗留着城中村的特色:狭窄的通道、见缝插针式的自建房、纠缠不清的电线……威胁城中村社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火灾隐患,在这里时有抬头。
“由于城中村道路狭窄、街巷众多,消防设施不健全,一旦发生险情消防车难以进入,会延误救援最佳时机。所以我们购置皮卡车的同时,特别配置了消防摩托车。”亲贤社区消防队队长韩金福说,“消防摩托车身形娇小,又轻便迅捷,可以很好地替代大型消防车穿梭于街道胡同、人密场所及狭窄住房之间,几乎可以说是零死角,正适合城中村社区的火灾扑救。”
记者看到,在车库的一边,脉冲水枪、细水雾灭火器等装备一应俱全。
12222119,这是亲贤社区专属的火警报警电话。韩金福告诉记者,社区还专门组建了一支队伍,24小时值班轮守,每班十几个人,做到火情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控制。
记者了解到,目前,坞城、北张、许西、杨家堡、王村、狄村、大马、小店、寇庄这些城中村,都有了摩托车消防队。
除了消防队的及时救援,社区居民的自救也不可少。去年开始,亲贤社区共给500余户居民免费配发了灭火器,每年还定期上门更换,同时进行灭火培训。“社区有了灭火先锋,家家也都有灭火器,这等于给大家上了双保险。”韩金福说。
大马社区警务室就能办暂住证
大马社区是现在小店分局平阳派出所唯一的城中村,原有居民1196户,3027人,流动人口达五万余人,四周被大街大道的繁华所包围。记者来到大马社区时,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白墙上挂着大马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的蓝牌,在雨中显得更加醒目。
同行的太原市公安局小店分局人口大队指导员张慧文告诉记者:“为更好地服务和管理城中村大量的流动人口,我们分局把亲贤村、大马村、小店村作为试点,依靠村委会建立社区警务室,同时加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的牌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站长由社区民警担任,每周保证三天时间在服务管理站工作,随时对流动人口进行清理、登记、办证,接受群众报警和求助。”
走进大马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空间不大,但井井有条。在桌面上,记者翻开桌上厚厚的暂住证登记簿,看到办证人员不少已经用去了大半本。“这已经换了好几本了。”社区民警白敬全对记者说。
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陆陆续续地一直有人进出,有的来办证,有的来领证。张文玲就是来领证的。
“我十几天前过来办的暂住证,今天休息,离得也不远,就溜达过来取上。”张文玲对记者说。
“原来办暂住证可不这么方便。”白敬全告诉记者,原来社区居民都得去派出所里办,要倒两趟车,一来一回就得一两个小时,手续没带齐的还得再跑一趟,最少半个月能办好,然后又得过去拿一趟,很是折腾。现在,服务站设在了社区里,居民闲暇的时候就近遛弯儿来服务站,带齐资料,读卡、填表,交上材料,整个过程只要三五分钟,10天制证时间就能拿到暂住证。
除此之外,社区民警还针对人口集中的重点单位上门服务。
社区里的一些饭店安排集中住宿,民警上班的时候职工们也在上班,办暂住证时间总是错不开来,所以白敬全想到了上门服务,提前通知大伙儿准备好材料,带上笔记本电脑,趁着大家干活的间隙就都办了,办好了再给统一送去。
城中村治理需要合力
城中村被称为“城市的伤疤”、城市的“死角”,面对城中村社区存在的种种问题,太原市公安局小店分局在职能范围内的探索,提升了服务和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地应对这些社区在治安、流动人口、消防等方面的一些难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城中村治理不是简单的社区治理,也不是单单依靠公安的力量就能完成的课题,它需要在政府统筹主导下多个部门形成合力,也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包容和支持。在推进城中村治理中,我们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更全面的措施和更大的改革勇气。
7月1日,《太原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开始施行。太原在全省率先统一实行“居住证”制度,从而告别暂住证时代,这意味流动人口将与常住人口共享城市待遇,更有归属感。对于聚集着大量流动人口的城中村社区来说,这无疑是一缕福音。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制度的出台、完善,所谓的“城市的伤疤”会逐渐抚平。
·深圳:禁毒宣传走进城中村
·浙江台州经济开发区社区民警进驻治安较为复杂的六个“城中村”
·谁来保护“城中村”孩子的安全
·安徽寿县创新理念根治“城中村”治安顽疾
·内蒙古包头:强化城中村治安管理
·郑州通过创新破解城中村治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