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在居民心目中的位置 |
怎样惬意地度过周末下午?答案会很多。去影院看一场电影,或徜徉于公共图书馆的浩瀚书海,或到剧院观摩一次期待已久的演出,或猫在家中畅享上网的乐趣……这些你也许熟悉也许陌生的生活方式,正是文化消费的组成部分。
文化消费是指居民在教育学习、享受艺术、休闲娱乐等活动中为获得知识、艺术熏陶、精神享受与满足而实施的消费行为。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共同制作完成的《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中,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情况。
文化消费发展态势喜人
与物质消费不同,文化消费受外界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意识影响产生,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人格自我完善的标志,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和投入增长显著。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1993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36.54元增长到21810元,其中,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627元,是1993年194元的8.4倍;同时,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文化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也从1993年的9.2%增长到了2010年的12.1%,已经超过“衣着”,上升到仅次于“食品”的第二位。
《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呈现出如下特征:年龄越大越注重文化消费,教育行业人群比其他行业人群更重视文化消费,学历越高越重视文化消费的作用,另外,乡镇农村居民比大城市居民更具有文化消费的迫切性。在5000余名调查对象中,有18.98%的农村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而北上广深的居民持此态度的仅占6.06%,其他一线城市为7.9%,二线城市为9.25%,三线城市为14.1%。
在喜人的发展势头之下,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同样需要重视。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消费能力偏低、公共文化消费设施欠缺是《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归纳出的三大问题。
价格偏高,质量偏低,居民表示“不满意”
从数量上看,相对于其他行业,近年来文化产品的增幅不大。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全国总人口比2009年增加0.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1%,而图书出版总印数仅增长2%,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仅增长3%,文化产品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另外,文化产品价格偏高,质量偏低,公共文化产品稀缺。
调查发现,人们普遍认为书的价格在20元至30元之间,演出或电影票价在30元至80元之间可以接受,然而实际的书价、演出或电影票价远高于此。
“居民对文化产品的心理价位应该是合理的,心理价位与居民的收入水平有着直接联系。”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课题组成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石慧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月均可支配收入为1817.5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977元,月均收入仅为581元,如果买一本书需要50元以上,看一场演出需要支付数百元,居民是不愿意去消费的。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调查结果是,居民对网络、电视、纸质媒体质量都不满意,从总体满意度来看,居民对网络的满意度最高,电视其次,纸质媒体最低。
“对三大媒体质量都不满意这一点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课题组负责人、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白国庆对本报记者这样说。他还详细分析了居民不满意的原因。居民对网络的优势是充分肯定的,但是对其质量的不满意也表现得比较强烈,首先是认为由于监管不力而导致网络游戏存在严重的黄色、暴力、恶俗等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产品;其次是认为一些言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危害;再次是网络存在严重的侵权问题。对电视媒体的不满意处主要为:电视媒体垃圾广告的播放比例高;内容真实性不够;思想内涵不深;形式单一,趣味性不强。而对纸质媒体不满意的原因在于内容缺乏真实性,思想内涵缺乏深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对工作和生活用处不大。
国家在对文化产品制作的监管上,颁布了《电影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在这些文件里,一般规定了文化产品不能涉及的内容,比如《电影管理条例》中就严格规定电影禁止载有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以及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内容。
“国家对文化产品制作方面的监管一直非常重视,特别是我国的文化产品自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由于政策的鼓励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现有的各项管理条例缺乏应有的法律公正性与严格确定性,导致了目前文化产品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标准。”白国庆提到,由于缺乏严格的内容审查制和科学的分级制等机制约束,中国电影以及网络文化等产品制作中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如盗用音乐、抄袭小说中的情节等行为屡见不鲜。这种种现象,不但对社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文化产品产业的发展。
那么,什么才是“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电影、电视、出版等各界都没有定论。石慧玺认为,“是否属于高质量,我觉得还是由居民说了算。如果居民对文化产品表示满意,愿意花钱去买书、看戏、使用公共文化设施,那么应该算达到了高质量。”白国庆表示,广大文化工作者如果可以既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积极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成果,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产品,那么这些文化产品应该具有高质量。
期望值高,参与度低,文化消费可用时间少
居民的文化消费受经济能力的制约,它取决于三个要素:文化消费支出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休闲时间。文化的经济特性决定了文化消费活动是一个经济运动的过程。文化消费活动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作用,文化消费总量和结构受消费大众的收入水平及其收入分配制约,而我国市场机制尚未成熟,人均GDP水平不高,地区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不健全价格结构不合理……因此,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还处于发育阶段。
调查显示,文化消费能力偏低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消费支出偏低,63%的居民每月的文化消费支出为50元至300元,其中30%的居民为51元至100元,33%的居民为101元至300元;二是居民文化消费预期偏低,对于未来文化消费支出,60.40%的居民只愿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文化消费预期乏力;三是居民文化休闲时间偏少。
文化消费低与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种矛盾,即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期望值反而很高,比一线二线城市都要高。然而,期望值高却参与度低。”石慧玺认为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反思,好的文化政策、文化产品是否落地,提供的文化消费是否与居民的需求相符?现实中最怕出现的状况是表面文章和一刀切地提供文化产品,比如有的图书馆建好了却没有什么书,送文化下乡表演的节目不符合居民的喜好,等等。
一般而言,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每天用于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应该越来越多,但调查显示,我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大部分居民每周用于进行文化消费、开展文化休闲活动的时间为2小时至5小时,个体职业人群有67%甚至在2小时以下。“如果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以牺牲休闲时间为代价的,那么经济发展将会失去‘人本’的目的。”石慧玺对此表示担忧。
投入不足,人均太少,公共文化消费设施欠缺,是当前居民对公共文化消费不满意的几个方面。
据文化部统计,2010年,文化事业费仅占国家财政支出的0.36%。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更明显落后其他社会事业费。中国人口基数大,因此尽管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连年增长,但人均拥有量并不高。据统计,2011年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面积为73.8平方米,2005年为51.8平方米;2011年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面积为221.23平方米,2005年为115.25平方米。可见,这些基础设施依然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白国庆介绍说,民族自治地方公共设施欠缺问题更为突出。据统计,文化站方面,2010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698个县,但文化馆只有618个。广播电视方面,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民族自治地方覆盖率只有86.1%,省级台第一套节目覆盖率只有84.22%,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只有88.86%。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更需要得到重视。
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如何实现
“和我国相比,国外一些消费市场比较成熟,成熟的公共文化设施与居民的文化需求相符,当然这也是由不相符、不满意一点点改正过来的,相信我国也会进入这一阶段。”石慧玺表示,在问题背后,调查组也在试图寻求解决方法。
“建立合理的文化消费市场,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白国庆举例说明了美国的文化产业模式。按照美国学者唐·库西克的说法,美国大众文化产业是由媒介产业和娱乐服务两部分构成。1995年,美国媒介产业收入为1739.31亿美元,娱乐消遣服务收入为773.84亿美元,两项合计为2513.15亿美元。随着美国大众文化产业在国内的急剧增长,对国外市场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反过来对国外市场的占有又促进了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中国文化消费现状,调查组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提高居民文化素养,转变文化消费观念;加大政府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提高政府文化管理水平,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式和内容,营造有利于创新项目成长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实施文化消费资助计划,增强文化消费能力等。另外,石慧玺认为建立通畅的公共文化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进行研究判断,了解其是否符合需要,数量是否充足,质量是否让人满意;另一方面,也要因此改变公共文化产品‘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以及‘供给什么,怎么供给都由上级部门说了算’的现状,建立以居民文化需求为核心的表达机制,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实际文化需求与有效供给脱节的低绩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