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文化随笔

肖少伦:妈妈纳的千层底儿

2013-08-01 16:16:5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警察网 

    难得闲暇的周末,同家人一起回乡下老家重温泥土的气息。当路过一片菜地时,一位中年母亲正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在地里劳作,那情景甚是温馨。此刻,小男孩脚上那双手工做的布鞋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心象是被什么东西扯动了一下,回忆一下子被拉回很久以前。

    日子愈来愈好,颠覆旧时代的时尚东西愈来愈多。就拿鞋子来说,其种类也是数不胜数。虽然它们样式新颖、结实耐磨,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这些买来的鞋总是不够尽善尽美,因为让我魂牵梦萦的,依旧是母亲亲手做的布鞋,舒适、贴心,永远带给我一种特殊的感动。

    我的童年正处于八十年代,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脚上的鞋子多是手工做的千层底、灯草绒布鞋。我的母亲在农村妇女中属于典型的寒门子女:心细、手巧,做活细致,所以做的鞋子也很精致、结实,在乡亲四邻中小有名气。每当穿上母亲做的鞋走出家门,一些能看懂“门道”的农村妇女就会对我脚上的鞋子评论赞叹一番,为此,从那些青涩的年岁起,我就为我的母亲感到自豪。每当穿上母亲做的新鞋,那种骄傲更是无法言喻。只可惜年少的我不懂珍惜,新鞋上脚不到两个月,鞋子就开始变旧磨坏。现在忆起,心里不免惭愧。儿时的我无法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真正含义,待我想要重温之时,母亲在岁月的浮沉中已到花甲之年,我也只有深深遗憾,却因此更加深了对母亲做的布鞋的怀念之情。

    记得每到农闲,母亲就会把我们穿旧的不能再穿的破衣服拆开,制作鞋底。制鞋底也是个技术活,特别忌讳厚薄不一。所以母亲总是细心地把各类旧布按大小分开,合理安排,然后用面粉熬的浆糊依照竹笋壳剪成的鞋样粘合在一起。一赶上下雨天不能下地做活或者夏天纳凉冬天烤火的时候,母亲就接着开始下一个工序——纳鞋底。母亲纳鞋底时像绣花一样精心,针眼十分细密,母亲说,只有针眼密集,鞋子才能结实耐穿。每次纳鞋底,母亲总会用带着顶针的手把针在头发上蹭一下,灯光照在母亲和善慈祥的脸上,更显那飞针走线的灵巧,熟练自然的动作和灯光下母亲的脸庞就像一场永远不会落幕的电影,在我心里扎了根,永恒地上演着………

    时光流逝,我上学、当兵、工作。随着生活的改变,“千层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我却对这传统的手工布鞋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作者:四川省犍为县公安局 肖少伦)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