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南京交警轻微中暑衣服一天不洗会结盐 胳膊露在外面像是被烤焦了
记者丁国锋马超 通讯员王卓君
连日来的持续高温,让许多市民对出门望而却步。然而,在江苏省南京市各条主干道上执勤的交警们,仍坚守在一线岗位上,无论是大桥的拥堵、街口的繁忙还是车辆检测线上的焦躁,他们耐心地用汗水换来交通的顺畅和服务的保障。
《法制日报》记者看到,早上10时,南京长江大桥桥头车辆络绎不绝。车流中,南京交警九大队副大队长朱黎明正左右穿梭指挥交通。“我们出来执勤,不到十分钟,衣服就全湿透啦。站在路面上,都觉得烫脚。”朱黎明说,他们每天早晨从6时30分执勤到11时30分,最近因为天气太热,不少交警都发生轻微中暑现象。
11时,记者来到南京最繁华的商业圈新街口。在香港城路口看到,一名身穿长袖制服的女交警正站在十字路口中心执勤,她的鼻尖和两鬓都有白白的汗渍。她是南京交警二大队女子中队执勤民警徐希。
“我们都不怕晒黑啦,能不晒伤就不错了。”徐希笑着说,即便天气热还是得穿长袖,“不然胳膊在外面露半天就晒脱皮了,大太阳底下就像在烤肉,感觉肉都烤焦了,针刺一样痛”。
时近中午,记者来到又闷又热的南京市车管所检查车辆的大顶棚下。新车上牌、改变车身颜色、更换车架或发动机、改变使用性质等,都由机动车查验组的警察负责审核。“我们每人每天最少检查五六十辆车,最多的时候,一天总共要检700多辆车。”机动车查验组组长吕俊说。
“从每天早上8时30分工作到17时30分,车流量大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一阵阵热浪滚滚而来。衣服一整天就没干过,裤子得天天洗,不然会结盐的。”吕俊笑着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查验民警基本上一个人负责一条车道,车一辆接着一辆驶进来。“车盖一打开‘呼’地一股热气扑来,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是90℃到100℃,相当于煮得滚开的开水,手一旦碰到就会烫起泡。”吕俊说。
天气燥热坚守岗位影响情绪和执法效率公安专家称 极端恶劣天气更应依法用警
记者周斌
7月30日上午11时,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高温应急响应。即便在这样的高温下,仍有一群人必须头顶烈日走上街头执勤办案,他们就是人民警察。
“如此恶劣天气,给民警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公安机关应加强对民警的防护保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两位专家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邢捷这两天正在外地调研.在接触基层民警的过程中,他发现高温对民警,特别是经常外出执勤的交警、巡警等警种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民警长时间在烈日下执勤办案,往往热得满头大汗,警服湿透,一些民警被暴晒脱皮,还有出现脱水中暑的情况;同时,燥热的天气影响了民警的情绪和执法效率。
“地方公安机关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缩短执勤时间、改变执勤时段;反复强调要求民警坚持理性平和文明执法。”邢捷建议应进一步提高警务保障力度。
比如,执勤时多使用车辆,执勤点多准备饮用水、降温用品和防暑药物;缩短外出执勤时间,在没有紧急任务的情况下调整执勤的时段,可以室内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在室内完成。
“但警务不等人,有紧急任务时,民警必须立即出发,在烈日下执勤办案。为了群众的权益和社会稳定,民警必须做出牺牲。”邢捷感叹道。
“造成民警职业危害的因素很多,气温变化是主要危害之一,高温酷暑和严寒冰冻对户外执勤时间长的警种比如交警而言,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教授詹伟表示。
据詹伟介绍,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列出了100多种职业病,中暑就其中之一。在当前极端高温下,户外执勤民警非常容易中暑,危害很大,必须进行有效防治。
詹伟建议,要进一步改善用警方式,科学用警。调整警务模式,减少户外执勤时间,更多运用科技手段执勤办案;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加班和超时工作,严格落实休假制度;对于体弱多病的民警和女民警,调整岗位。
可适当调整单警配备标准。单警配备俗称八大件,调研中很多民警提出,夏天穿上“八大件”,不出警已经热得一身汗了。针对暑期气温情况,一些地区应对此适当调整。
“公安部对民警职业病防治非常重视,提出‘既爱民也爱警’,要求各地严格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按照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依法用警。”詹伟说,各地公安机关应按照公安部要求,在极端恶劣天气时,给予民警更多保障和关爱。
·河南公安厅高速交警通报上半年交通违法情况
·[视频]广州交警邀市民入警营零距离互动
·青海玉树交警紧盯“五大群体”强化宣传教育
·山东滨州交警:化解校园周边拥堵难题
·[视频]河北唐山:交警——高温下的坚守
·[视频]北京大暑迎热浪:一线交警坚守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