烨泉
最近“大师”王林摊上大事了。不但司马南要和他死磕,一群媒体记者也和他没完没了,连一向眼高于顶的央视,也放下身段和他这样一个隐居在小县城里的“乡野村夫”大谈“反伪科学”。
其实,王林从一开始面对媒体的时候就有些底气不足,除了说要“戳死司马南”的时候还有些豪气,其他的话大多都是求饶之语,什么隔空取蛇就是杂耍,我不犯法谁也不能奈我何等等,明显是心虚了。
可是王林违不违法不是他自己说了算,那最后要听法院的。其实谁都明白,像他这样的人,玩大发了就不可能那么干净。就算是为了顾全脸面,那些名人不好意思出来举报他诈骗,但是否涉嫌非法行医,他那座极尽奢华的“王府”是否涉嫌违法建筑,这些都是可以查的,而且关于他的经济问题,是否涉嫌非法融资呢?还有他的弟子向他索赔,人家要换个说法告他诈骗呢?所以在这些问题没有查清楚之前,王林还是不要把话说满了。当然,也许他是真的认为自己没有违法,可能他的法律常识仅够告诉他,没有杀人放火就不算犯法吧。
相信随着王林的谎言被不断戳破,司法机关最终会告诉他,他有没有犯法。在司法机关行动前公众自可以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围观又一个骗子的倒掉。近年来,从张悟本、李一再到这位王林,差不多年年都有精心塑造的骗子在公众的聚焦下融化倒掉的故事,既然公众不嫌俗套,媒体自然也就不遗余力地去挖掘。明年是谁不知道,反正今年逮着王林了。
总结这类人的骗术,虽然各有不同,但核心就一点,要骗就不怕大。不用大脑也能想明白,一般算命的蹲在天桥上骗过往路人三毛、两毛的,过来个城管就能把他收拾了。可要是躲在豪宅里,再挂几张名人合照“避邪”,就算是公安局局长进门也会心里犯嘀咕。王林的骗术也不过就是把街头杂耍的小骗提升到了“至高之骗”的大骗上,弄得一些明星大腕们觉得要没被王林骗过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是在圈里混的。
分析这些被骗者的心理,也无外乎“心虚”两个字。明星心虚并不复杂,就一路人甲却被一帮“粉丝”弄得跟星宿下凡似的,“粉”得哭天抢地,“粉”得歇斯底里,虽然白天可以不动声色地硬撑着,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能不心虚吗?总想找个“大师”指点指点自己上辈子是不是做了点什么。找“大师”的官员心虚更好理解了,亏心事做多了求个心理慰藉,明明知道被骗了,也全当是做了善事。
“大师”们成了打不死的“小强”,一茬又一茬地前仆后继,还与中国的社会心理有着直接关系,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总是向人们做着这样一种暗示,真正的“高人”在民间。从东晋的《搜神记》,到唐代人热衷的修真,再到清朝的《聊斋志异》,总是想告诉人们,高人还是有的,只看你的缘分到没到。再辅之以“福至心灵”,“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极端唯心主义理论,人想不犯晕都不容易。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骗子不高明的骗术屡试不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代社会人的心灵无处安放。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一步跨入了信息时代,可我们的心灵却留在了工业,甚至是农业时代,内心的慌恐只能寄托于那些传统而古旧的表达方式,就像现代人用最先进的电脑技术玩的却是修真与穿越的游戏一样,他们人在电脑前,心却迷失在别处。
有数据表明中国人中有心理问题的大约有一亿人,占到了十几分之一,这个比例相当高。这些人与我们一样每天正常的工作生活,但他们却找不到自己心灵的家园。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会借助一些怪异甚至是暴力的方法,或是借助对虚枉理论的依赖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别以为骗子不学无术,其实可能最懂你的就是骗子。
戳破谎言易,收拾心灵难。所以,说到这里,可能又要回归一个老话题,与其让骗子屡屡得逞,不如我们的社会建立起应有的社会心理防控体系,以科学击破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