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伪装的过期月饼、有毒有害猪肉,花样百出的骗术,防不胜防的个人信息泄露……这些近期发生的危害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侵犯了人民群众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记者从昨天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各级检察机关结合地域特点,针对群众最直接、最现实、反映最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资源、医疗卫生、非法获取公民信息、制假售假以及多发性侵财等六大类、40余种侵害民生民利的刑事犯罪案件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仅今年上半年就办理侵害民生犯罪案件598件939人。
食品安全犯罪已形成产业链
“今年上半年,上海检察机关共办理群众最为关注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2件34人,涉及地沟油、瘦肉精、激素豆芽、过期月饼等,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比去年同期上升50%。”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类犯罪近七成发生在郊区或市郊结合部,成本低、获利大,是诱使犯罪分子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由于作案手法隐蔽,查处难度大,且半数以上为共同犯罪,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紧密产业链,社会危害严重。
【案例】过期月饼剥皮回炉
今年6月,奉贤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中,上海盼盼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与高某等另外4名股东,为降低成本牟取利益,于2012年7月从经销商处退回的部分过期的莲蓉、椰蓉、五仁、百果月饼剥离饼皮后,馅料掺入新鲜的馅料中重新回炉加工成月饼,销往超市和批发市场,销售金额达9.9万元。上海食药监督所检验后认定,该过期、霉变月饼流入市场后,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病源性疾病。
盗卖个人信息嫌犯学历最低大专
近年来,互联网上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泛滥,由此滋生的推销骚扰电话、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绑架等下游犯罪屡禁不止。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数量激增,去年同期仅1件8人,今年猛增至30件57人,数量激增的原因主要是受刑事政策和执法力度的影响。“这类犯罪涉案人员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下,学历最低的大专文化程度,最高的为博士研究生;单位犯罪占半数;作案动机主要是推销产品或买卖信息牟取利益;犯罪对象为电子数据,呈现网络化犯罪特点,即发布信息、交易付款、发送信息等通过网络完成,涉案范围广。”
【案例】一号店跳槽员工窃取396万条客户信息
今年以来,浦东新区检察院先后对10件16人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件提起公诉,案件涉及到的各类网站会员信息被泄露量高达2000余万条。
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曾担任一号店运营总监的徐某跳槽到某电子商务公司后,授意同时跳槽的彭某从一号店员工缪某手中免费得到登录其核心数据库的技术员账号、密码、配置服务器IP地址及端口等重要信息。彭某利用一号店数据库当时允许外网登录的漏洞,先后3次登录一号店数据库,使用自己编写的木马程序,大肆窃取客户信息396万条。这些信息的内容包括客户姓名、电子邮箱、手机号码、地址等。
徐某等窃取一号店会员信息,提供给销售人员向会员推销新东家产品,部分员工在营销中意识到它们的“经济价值”,私下又将信息发布到网上叫卖。经营一家工艺品公司的刘某以数千元价格购买这些一号店的会员信息后,一方面用于公司营销,另一方面又在网上转卖给全国各地十余个买家,获利4万余元。
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高居首位
在检察机关重点打击的六类侵害民生类犯罪中,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高居首位,为278件447人,占民生犯罪案件的46.5%。罪名主要涉及生产、销售假药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假冒注册商标罪。
今年以来办理的生产、销售假药案件为76件91人,其中销售假性药以及假紧急避孕药的占到了96%,主要销售渠道为成人保健品商店、地摊、集市等。现在,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除了在闹市地段租借店面、沿街兜售、网上销售假冒名牌服饰、箱包、手表、烟酒、隐形眼镜等生活日用品之外,还出现了获利更高、更易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假冒品牌工业制成品。此外,上海检察机关还办理了公共卫生领域的民生犯罪案件99件101人,主要为非法行医、非法卖血等。
【案例】注册真公司堂而皇之制假售假
长宁区检察院就审查起诉了本市首例销售伪造美国安全认证“UL”字样标识LED灯具模组案件。来沪人员刘氏两姐妹于2009年4月起,分别注册上海市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及分公司,并任命邓某为分公司生产加工厂厂长,负责日常经营活动。她们在未经美国“UL”安全实验所(又名:美国安全检测实验室公司)任何授权的情况下,自行生产加工、组装大量印有“UL”字样标识的LED灯具模组,向国内销售。今年3月,警方在其销售点及生产、组装工厂查获了总金额近25万元的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