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为民执法办实事,我不仅要给你们送锦旗,还要亲自挂到墙上。这锤子和钉子也送给你们,方便你们以后多挂锦旗。”近日,一位因与自己干儿子产生经济纠纷而调解成功的老人,给南京市秦淮区检察院“海青工作室”送来锦旗。与其他送锦旗的人不同的是,他还带来了锤子和钉子,一定要亲自将锦旗挂到墙上。
老人姓王,几年前因一笔10万元的资金与其干儿子陈某产生纠纷,法院两次审理,陈某均不服判决,于是到检察院申诉。秦淮区检察院审查该案时,发现判决确有一定的瑕疵,但没有简单进行抗诉,而是将案件移送“海青工作室”进行调解。“这时两人矛盾已经到了势同水火的程度,要想在这种情况下调解结案,必须先分别做好双方的工作。”李海青说。在与双方多次的沟通后,两人逐渐消除了之前的对立情绪。经过两个月近十次的调解,双方最终在“海青工作室”握手言和。
“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围绕‘平安南京’建设,通过延伸法律触角,稳步推进基层检察机构的建设,实现检察工作重心下移,在着力解决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上下功夫,努力为基层群众创造平安稳定的生活环境。”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汪莉说。
为了让检察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打造老百姓“家门口”检察院,从2010年开始,南京检察机关开始在街道、社区派设立驻检察机构。截至目前全市已设立派驻检察室19个,派驻检察工作站79个,36个驻派出所检察官办公室、13个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857个检察工作联系点,打造出了秦淮区检察院“海青工作室”、溧水县检察院“壮根热线”等一批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品牌。这些举措让检察工作在贴近老百姓的同时,也为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南京”搭起了一座座“便民桥”。
2012年5月,为深化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工作,更好地适应南京都市化特点,南京市检察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延伸法律监督触角都市化模式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要“根据南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都市化特点,围绕市委提出的‘三争一创’‘平安南京’等战略部署,以服务发展大局,维护社会稳定为出发点,以发挥检察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着力点,以延伸法律监督工作平台,延长检察工作链条为切入点,提升服务大局能力和水平,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据《意见》精神,南京市检察机关服务“平安南京”建设、延伸法律触角的“都市化模式”架构开始显现出来,形成了定点、定向和网络传媒等三大平台。
据介绍,定点平台是延伸触角工作的基本平台,包括目前已经设立的检察室、检察工作站、驻派出所检察官办公室、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检察工作联系点等;定向平台是开展专项延伸工作的特色平台,包括12309检察民生服务热线、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知识产权保护联盟、青少年维权岗和检企、检校共建等;网络传媒平台是适应都市生活新方式的工作平台,包括基层综治管理网络、社会司法实务网络、高校专业网络、现代综合性媒体网络、微博、短信平台、报纸、电视专栏等,以便更广泛地让广大群众了解检察工作。“三大平台基本覆盖全市基层社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既是检察机关获取群众诉求的重要渠道,也是履行检察职能的前沿阵地。”汪莉说。
据介绍,2012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利用三大平台化解矛盾500起,开展职务犯罪预防663次,受理各类举报线索1077件,其中,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线索896件,贪污贿赂线索734件,渎职侵权线索162件,涉及县处级以上干部的要案线索29件。(特约记者 肖水金 通讯员 雒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