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兰县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探索创新,狠抓工作落实,通过构建“七大网络”,不断激发社会管理创新活力,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领导,构建“组织责任网”。先后成立“平安乌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指导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县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等专项工作机构,及时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细化任务,形成层层负责、协调配合、有序推进的责任体系和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统筹推进,构建“平安创建网”。结合各行业、各领域实际,统筹推进平安创建工作,先后创建“平安家庭”9000个、“平安村”38个、“平安社区”5个、“平安校园”18个、“平安寺院”8个、“平安单位”31个、“平安市场”1个、“平安企业”30个。同时,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美德在农家”等活动,评出美丽小庭院示范户25户,创建和谐家庭200户、学习型家庭200户,树立美德进农家示范点和妇女学习示范点各1个,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全县广大群众的新追求。
三、上下联动,构建“矛盾调解网”。建立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指导中心,设置办事大厅,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及时排查、化解、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建立综治工作指挥中心1个、综治工作中心4个、综治工作站
71个,调整充实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53个、调解员174人。今年以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6起,调解成功率98%。
四、点面结合,构建“层级管理网”。结合全县实际,将全县划分为一级网格(县级)1个、二级网格(镇级)5个、三级网格(社区、村)44个、四级网格(社区单元格、社)161个。每个网格按照“一长五员”配备管理人员,设网格长、网格警员、网格信息联络员、网格矛盾纠纷化解员、网格信访员、网格服务代办员,将党和政府的管理延伸至社会最末梢,促进“上面千条线”和“基层一张网”无缝对接,群众工作更加主动。
五、延伸触角,构建“治安联防网”。加大社会治安人防、物防、技防综合防范力度,成立13人组成的县专职治安联防巡逻队1支,在4镇分别成立民兵治安联防队,队员达142人。同时,在38个村分别成立义务护村队,不定期巡逻护村,形成了县、镇、村三级人防网络。结合各单位实际,不断完善门窗防盗措施,安装防盗门、加固窗户护栏、设置消防设备、安装电子活动推拉门等,构筑“安全防范网”。在希里沟镇、茶卡镇主要路段、公共场所、重点部门安装电子监控探头67个。
六、突出重点,构建“铁路巡护网”。把县域内青藏铁路沿线安全作为社会管理工作重点,通过制作线路工作图标,明确标示铁路沿线重点桥梁、隧道、涵洞以及农牧民住户等信息,为做好铁路护路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在各镇和重要路段成立铁路护路领导小组7个,组建15人组成的专职铁路护路联防队1支,117人组成的义务护路联防队4支。同时,
在铁路沿线4个中小学校成立80人组成的“小红帽”义务铁路护路组织4个,形成专职铁路护路联防队、民兵义务护路联防队、“小红帽”护路联防宣传队三位一体的“铁路巡护网”。
七、整合资源,构建“为民服务网”。不断创新网格化、数字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在设立县社会管理综合指挥中心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各镇、村兽医站、卫生院、林业站、水管站等服务站所和工作人员,在4镇分别设立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在各社区(村)分别设立社会管理综合服务站,将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等全部纳入村级网格管理,实现“人员在网格、岗位在网格、工作在网格、落实在网格”的工作新格局,主动上门了解需求,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
(作者单位\海西州综治办 文\王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