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文化随笔

胡红松:老屋

2013-07-26 14:43:1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父母总是不习惯城市的沉闷与压抑,不顾我和妻子百般挽留,带着我那瘫痪的儿子,回到老家的老屋里居住。作为子女,既然劝不了他们,就只能本着顺者为孝的心理随他们去。

我担心父母的身体,但由于工作较忙,只能偶尔和妻子带着女儿利用双休日回老家一趟。老家距县城有近六十里的路程,如果交通便利,坐车也就四十几分钟。只可惜老家所在村子的“村村通”工程因村子人口寥落稀少而搁浅,所以村子前面大概两公里的道路,只好淹没在肆意蔓延的草丛之间。我家老房子所在位置更是寂寥,四处稀疏散落的房屋,只证明这里曾经有过不少人烟。那些房子从前的主人都出门打工了,挣了钱就搬到距公路较近的地方。老家房子的四周早已杂草丛生,显出荒凉败落的痕迹。

我们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看到老房屋顶冒起袅袅炊烟,一种从没有过的熟悉与亲切油然而生,我仿佛又回到不谙世事的童年,似乎又看到妈妈准备饭菜时忙碌的身影。我是在老屋出生长大的,对于老屋有太多难以割舍的感情,与其说是去看看父母,不如说搜寻我那逝去的儿时念想。记忆中的濯濯童山早已变得苍劲翠秀,还多了几分深沉与内敛,却没有了我们儿时随意攀爬行走的空明透亮。记忆中的文弱小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树上那些变大的刀痕,提醒我那些不愿追忆的过往。站在树下,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对大树说抱歉。抚摸着那些痕迹,感觉就像触摸自己曾经的伤口,一阵微痛划过我的心田。从顽童稚子到双鬓染霜,突然发现童年记忆并没因我刻意的封存而消逝,快乐背后的忧伤总是如影随形。很多时候我是不愿去回忆童年的,因为不愿纠结在过去的痛苦中,所以总是连同快乐一块儿封存。

我们边走边看,还不时嘱咐女儿小心草丛里随时出没的蛇。雨后初晴的天空格外碧蓝,朵朵白云在自由地舒卷缱绻,时不时用她那柔弱无骨的玉手调皮地抚上太阳炽热的面颊。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山花香味,沁人心脾。拂面而来的凉风划过脸庞,让我想起小时候依偎妈妈怀里恬然入梦时母亲的轻拍。自在闲适的鸟儿对我们的到来并没表现多大热情,恣意盘旋低飞,偶尔传来的啼叫声让我体会到“鸟鸣山更幽”的古诗意境。眼前安详平和的一切,一扫我心中郁郁不去的忧思。不远的一段路我们走了很长时间。茂林修竹掩映下的老屋显得格外静谧,妈妈正在做饭,不过动作有些迟缓,没有了记忆中的干净利落。爸爸正在菜园里转悠。妈妈说现在的爸爸对菜园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在菜园里东挖西锄,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尽心。这时我才注意到爸妈已将老房子南面的一块空地整成菜园了,并在里面种上了各种蔬菜,那些蔬菜正茁壮成长,看得出爸爸很高兴,连我们到来都没注意,直到女儿叫爷爷。

对于女儿来说,她早已习惯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偶尔来到这荒野孤村,对周围的一切她都觉得新奇有趣。我告诉女儿我就是在这儿长大的,门前的小竹林就是我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女儿怎么也不会相信,草木葱郁荆棘遍布的阴暗的竹林,怎会是我儿时的乐园?是呀,现在有谁还会再到这竹林里玩耍呢?女儿每次回家最乐意的是听她奶奶讲我小时候的糗事,听到好玩处,眼里还透出羡慕。这就是孩子,只要她没玩过的就是新鲜的,殊不知我们那时是多么羡慕城市里的孩子。

吃罢饭,我们就要离开老屋回城里,爸妈送我们到门前小路,一再叮嘱我们路上小心。走了一会儿,想再看看老屋,回头却发现爸妈仍然站在老屋旁边的桃树下看着我们,瘫痪的儿子也坐在老屋门边的椅子上,伸着头望着我们,我知道他们都舍不得我们走。短暂的热闹后,又剩下爸妈和瘫痪的儿子与老屋相伴。日出日落,岁月寂寞。看着远处妈妈饱经风霜而衰老的身影,爸爸原本挺拔的腰身日渐弯驼,突然鼻头一阵发酸,泪眼迷蒙里全是他们忙碌的身影。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