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文化随笔

翟永太:白水泡馍

2013-07-26 14:40:3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说起泡馍,人们自然会想起陕西的牛羊肉泡馍。而牛羊肉泡馍作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是因为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香气四溢,食后回味无穷。所以,客人、外宾来陕都要争先品尝,以饱口福。

尽管陕西的牛羊肉泡馍闻名天下,可我还是爱吃家乡晋南的羊肉泡馍。每次从北京回老家,一位做生意的同学,知道我喜好这一口,总要拉我到运城最有名的“一枝花”羊肉泡馍店,美餐一顿。“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想吃啥就吃啥,跟咱们上学那时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当时条件差呵,别说吃羊肉泡馍,能吃上个白面馍馍,就流口水了。”同学的一段话,使我不由得想起30多年前的高中生活,尤其是每日三顿“泡馍”(家乡把馒头都叫馍)的经历,至今难以忘怀。

我是1975年6月,从一个乡的中学转到县城中学就读的。县城距离我所在的村,大约有40华里的路程。我所在的班,除了有三名同学是吃商品粮的,其余都是农家子弟。家庭条件好是相似的,家庭条件差则各不相同。因父亲在一个偏远的乡供销社工作,母亲务农,我家的情况是半工半农,在班里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但每月要从父亲的工资里掏出10元钱,让我上学校的伙食灶,却是无论如何办不到的,因为父亲40多元的工资要养全家6口人。

与别的同学一样,为了省钱,我只得长期上“水灶”,就是每月交3元钱,只喝学校的开水。我记得很清楚,每个星期六下午从学校回到家里,母亲就开始忙活蒸馍馍,一口锅里一般要蒸两样馍,一种是粗粮少细粮多的,让我带上到学校吃;一种是粗粮多细粮少的,是母亲和弟妹吃。每次从家里走时,母亲总要用布口袋为我装上够吃一星期的馍。班上一位与我一起长大的同学,家里条件稍好些,父亲在县城工作,专门为他上学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就是这辆自行车,成了我免费上学的交通工具。要走时,除了自行车的后座上坐人,还要把我们带的两布袋馍捆在后架上。

学校的三顿饭,说白了,每顿饭都是在大茶缸里沏上开水,把馍掰成块儿扔进去,等馍泡开了,再放些盐,连咸菜也吃不上,因为没钱去买。后来,母亲用家里省出来的油,把大葱放上粗盐炒成葱花,再一勺一勺舀进玻璃瓶里,让我带到学校吃。每顿饭,我用筷子夹一点儿放在泡馍的缸里搅一搅,就有了一点葱油的香味。有时候,我也让别的同学夹一点,一瓶葱花常常吃到第三天,就见瓶底了。

一年四季吃开水泡馍,春秋还好点,在夏冬两季,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夏天,由于天气炎热,带上一个星期的馍,挂在宿舍的墙上,不到两天就会长出绿毛,发霉变质。那时也顾不上讲究健康卫生,为了去掉异味,只得多换几次开水,然后一口一口咽下。也怪了,还从未闹过肚子。到了冬天,宿舍像冰窖一样,馍馍倒是不会变质了,可冻得石块一般,掰不开,好不容易弄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可冰冻的馍块一放进缸里,滚烫的开水立刻变凉,那也只好咽下去。

那个时候的农村,条件都差不多,我们在学校的生活如此,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父辈们,用白开水泡馍,连点油香都见不上,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今,在我的家乡,人们的生活富足,白水泡馍的情况已很少见了,但那个年代所经历的生活,却是抹不掉的记忆,也是不应该忘记的。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