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四川

四川省南充市办理的172件公交车扒窃案件

2013-07-24 11:07:1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四川省南充市办理的172件公交车扒窃案件

八成嫌疑人是聋哑人

“越来越多的外地聋哑人,跑到城市公交车上扒窃。”四川省南充市检察院日前出炉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报告指出,在南充市检察机关办理的172件扒窃案件中,聋哑人占8成,且均为外来人员,学历最高的为初中,大多是小学或文盲。聋哑人公交车扒窃猖獗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伴随而生的是公交车上扒窃犯罪多发。南充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公交大队办案可见一斑:2010年受案115件,破案31件;2011年受案162件,破案52件;2012年受案312件,破案89件。其中,抓获的扒窃犯罪嫌疑人中,聋哑人所占比例达到80%。扒窃案件基本发生在城市核心区域。公交车上聋哑人扒窃犯罪特点鲜明。

作案时间集中。聋哑人扒窃三个高发时段为8点至9点半、11点半至12点半、17点半至18点半。这些时段发案率占案件总数的70%以上。这些时段是上下班、上学放学的高峰期,公交车上人多,车内拥挤,给扒窃犯罪带来便利。

流窜作案为主。公交车上扒窃的聋哑人呈现低龄化,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聋哑人作案比例为14%,19岁至25岁的作案比例为53%,25岁至30岁的作案比例为16%。这些作案聋哑人均为外来人员,而且来自于外省的占到60%。

多为结伙作案。聋哑人扒窃手段隐秘,多为2人以上结伙作案。他们穿着整洁,外表看上去像学生。作案时,主要利用大挎包遮挡掩护,利用同伙挤开被害人身边的其他乘客,采取掏包、掏口袋等方式窃取财物。扒窃得逞后,立即将赃物转移给其他同伙,迅速下车逃离。

受害人多为女性。女性喜欢使用挎包、提包,且包内多数装有现金、手机等贵重物品,加之女性防范意识较弱,因此易成为扒窃首选对象。在172件案件中,受害人皆为女性。例如,于某、杨某盗窃一案中,两人共扒窃三起,作案对象均是女性。得手后,两人将现金拿出,又将钱包塞回被害人提包内,被害人当场很难发觉。

谈及犯罪原因,办案人员认为,聋哑人缺乏谋生技能,社会对他们关爱少,极易被犯罪团伙诱骗或拉拢走上犯罪道路。嫌疑人杨某的奶奶说,杨某不愿意和家人待在一起,而愿意与其他聋哑人在一起,这样有“归属”感。

打击,困难不少

据办案人员介绍,犯罪成本低为聋哑人扒窃犯罪提供了蔓延的土壤。一是作案过程简单。从选择对象到实施,作案过程简单,时间短暂,比实施其他犯罪更方便。二是作案成功率高。公共场所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犯罪分子扒窃后可以在数秒钟之内转移赃物,侦查人员难以做到人赃俱获。目前,打击聋哑人扒窃犯罪还有不少困难。

警力弱。公安机关专业反扒警力相对不足,不能形成有效的打击合力。南充市市区内公交线路就有36条,但公交大队专门从事反扒的干警只有4名。

取证难。聋哑人在公交车上作案得手后往往将所扒窃财物迅速转移,很难固定证据。不少失主遭窃后没有当场发现或自认倒霉不去报案,加之公交车上人员流动性较强,导致寻找当事人和证人困难重重。即便有证人,也因为害怕打击报复或事不关己不愿作证,导致证人证言匮乏。

处理难。这些聋哑人作案时均不携带任何身份证明,被抓后保持沉默,有的不告知真实姓名,身份难以确定。还有部分归案者因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被教育释放后大多又重新回到“岗位”再次犯罪。部分归案嫌疑人因不能查清前科情况,也导致其逃避打击。

办案人员认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聋哑人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理解,只有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解决生存和发展需要才可能减少犯罪。同时,要严厉打击操纵、控制聋哑人犯罪活动的“幕后操纵者”。调查报告指出,绝大多数聋哑人扒窃是有组织的团伙犯罪,必须将背后的组织者打掉才能从根本上打击聋哑人犯罪。

王岚 陈飞燕

[责任编辑:李家亮]
相关报道

·四川南充出台《关于加强对司法工作监督的决定》
·南充:刑拘销售作弊器嫌疑人
·四川南充:沟通交流建立调解QQ群
·南充顺庆区检察院案件数据实时更新方便查询
·四川南充:青年干警畅谈“中国梦”
·江苏南充嘉陵:重大项目预防须登报公告

·江苏南充嘉陵:重大项目预防须登报公告
·四川南充顺庆:案管工作发挥参谋作用
·四川南充:宣教搭台 奠基法治南充建设
·四川南充市检察院规范职务犯罪案件办理工作
·四川南充顺庆区公安分局构建“四张网”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促和谐
·四川南充:信访隐患的套餐式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