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有监控探头,地面有警力巡防;在乡村,警务室常态化管控,巡逻队无缝隙对接……去年以来,山东平邑县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工程来抓,成功在城镇构建了“天网”、“警网”和“民网”三大防控网络,极大提升了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治安防控能力,有效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今年以来,平邑县刑事发案数大幅下降,“两抢一盗”等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19.6%。
“天网”工程——全高清监控 筑牢治安防控根基
平邑县政府党组成员、公安局局长姜泽涛深有体会地说:“科技是打击犯罪的利剑,也是防范犯罪的金盾。只有强化科技投入,才能在日趋动态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刑事犯罪面前,争得主动,赢得先机。”为构建覆盖平邑县城乡的动态监控网,他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点定位,统筹规划,在全县国、省道、出入县城、14个镇驻地主要路口和城区重点区域、关键部位设立了138处高清拍照系统、372处高清动态视频监控点。同时,着力整合社会上的视频监控系统、城市电子报警系统等监控资源,初步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控、全天候运转的防控局面。
依托科技织就的“天网”,平邑公安机关成功建立起跨区域、跨部门、跨警种的应用方式。自去年以来,平邑县公安机关通过“天网”工程和各类视频资源先后破获盗窃、两抢案件180余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90余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60余人。
“警网”工程——全方位布警 提升治安防控效能
“上周,本社区发案1起,为入室盗窃案,作案手段系犯罪分子趁居民开窗通风之机攀爬入室。民警提醒:养成随手关窗锁门的好习惯,短暂外出更要如此……”在平邑,几乎所有社区,都统一设置了“民警提示牌”,提高了群众的防范意识,促进了辖区的和谐稳定。这是平邑县公安局实施“警网”工程的一个侧影。
为实现警务方式由被动反应型向主动先发型的转变,平邑县公安局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警务室为依托,以协警为主体,大力实施“警网”工程,将工作重心从过去的“以打为主”调整为“打防结合,以防为主”。平邑县公安局一方面屯警街面,深化网格化巡逻,合理确定巡逻方式、加大巡逻密度,提高街面有警密度和群众见警率;另一方面,通过悬挂民警提示牌、发放民警联系卡、发布犯罪预警信息等,强力推动“心防”工程。
推行“警网”工程后,平邑县公安局把重兵压到治安防范的主战场,社会面巡逻警力增加近2倍,各警种参与,多形式巡逻,联动作战,联勤布控,实现了公安工作由传统“各自为战”向多警种“合成作战”的转变。今年以来,全县无“两抢”等街面刑事警情日已达67天。
“民网”工程——全区域防范 延伸治安防控触角
自去年以来,平邑县公安局积极依靠群众,探索实行了县、镇、村(社区)三级巡逻、分兵把守、分片包干的“大防控”工作机制,建立了70人的县级巡防大队,专职负责县城的巡逻防控,费用由县财政负担;按不低于辖区总人口万分之五到万分之十的比例,建立了680余人的镇级专业巡逻中队,费用由镇政府负担;按照每个社区不少于2人,每个村居不少于1人的比例,建立了900余人的村级兼职巡逻队伍,费用采取村筹镇补的方式解决。同时,他们积极组织了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治安志愿者等开展“夕阳红”、“红袖标”义务巡逻队,发起了“邻里守望保平安”的倡议,作为治安防控工作的有力补充,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维护治安的喜人局面。
为整合各种群防群治力量,形成1+1>2的强大合力,平邑县公安局推行了“立体式防控、网格化管理”的警务模式,把辖区每个派出所的各个街面、社区、村落切块,明确警务室巡逻民警与镇巡逻中队、社区及村居巡逻队的“治安责任区”,各区域互相策应,互通情报,形成了一个“全时空、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的治安防控格局。据统计,今年以来,在全县738个村居(社区)中,有162个村居(社区)实现了“两抢一盗”等侵财性案件的“零发案”。(李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