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发铭正在给居民发放有关民生的宣传资料。 黔江区城东街道石城社区供图
在黔江区城东街道石城社区,以他名字命名的“发铭调解室”两年来牵头组织调解了217起疑难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
“谢谢田书记,不是他帮我们争取,哪里拿得到4万元的补偿金哟!”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但黔江区城东街道石城社区居民杨建国一提起社区党委书记田发铭,内心就非常感激。今年2月,正是因为田书记对一起火灾引起的纠纷的调解,帮助杨建国夫妇争取到了4万元经济补偿。
田发铭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调解专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发铭调解室”两年来牵头组织调解了217起疑难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9%以上。
及时化解居民纠纷
今年1月29日,石城社区居民杨建国家中发生火灾,夫妻二人被大火烧伤。看着家当被大火吞噬,自己也烧伤住院,杨建国痛苦万分。
就在救火时,杨建国夫妇发现家里的自来水停了,延误了最初的灭火时机。夫妻俩找到物管公司,要求给予赔偿。
物管公司说,当时小区内没有停水,杨家没水是因为水压低。而且,夫妻俩被烧伤,是为了抢出财物才受的伤,与物业公司无关。
这起纠纷最后闹到了“发铭调解室”。田发铭先是听双方的意见,然后分别做双方的工作。经过3个小时耐心劝解,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物业公司一次性向杨建国夫妇给予经济补助金4万元并当场兑现,杨建国不再向物业公司索赔。最后,调解协议经过司法确认,一场疑难纠纷就此化解。
“调解的关键,是在讲解相关法律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田发铭很有心得。发铭调解室从2011年成立以来,已经为社区群众调解各类纠纷217件,成功率在99%以上。城东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梁建忠说,这样优异的调解“成绩”,在街道的其他社区绝无仅有。
积极关心困难家庭
李虹(化名)是石城社区的保洁工。两年前,他刑满释放回到社区时,四处求职碰壁。田发铭在走访时得知这一情况,一面帮忙联系民政部门,让他吃上了低保,一面又在社区为他找到了一个保洁员的岗位。“我再不好好干,就对不起田书记!”李虹感激地说。
2001年田发铭来到石城社区时,社区新增的农转城人员有1000余人,由于没有多少劳动技能,不好就业。
田发铭把辖区的社会资源利用起来,开办了就业培训班、创业培训班,还让辖区单位开展职业介绍,帮助这部分人顺利就业。目前,已经有100多人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
田发铭说,这部分人现在主要在黔江各超市、家政公司、工厂上班,月收入在一两千元不等,“大家的饭碗有了着落,社区也就更和谐了。”
除了困难家庭,社区还有许多空巢老人。为了让老人得到更好的服务,田发铭又组织社区多名志愿者,对他们实行“一对一”服务。为了让老人更舒心,社区积极争取,在空巢老人家里安装了“爱心呼叫器”,每个呼叫器周围不到100米就安排一个志愿者。只要有事,老人一按呼叫器,志愿者就会立即赶到。
田发铭正在给居民发放有关民生的宣传资料。 黔江区城东街道石城社区供图
在黔江区城东街道石城社区,以他名字命名的“发铭调解室”两年来牵头组织调解了217起疑难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
“谢谢田书记,不是他帮我们争取,哪里拿得到4万元的补偿金哟!”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但黔江区城东街道石城社区居民杨建国一提起社区党委书记田发铭,内心就非常感激。今年2月,正是因为田书记对一起火灾引起的纠纷的调解,帮助杨建国夫妇争取到了4万元经济补偿。
田发铭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调解专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发铭调解室”两年来牵头组织调解了217起疑难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9%以上。
及时化解居民纠纷
今年1月29日,石城社区居民杨建国家中发生火灾,夫妻二人被大火烧伤。看着家当被大火吞噬,自己也烧伤住院,杨建国痛苦万分。
就在救火时,杨建国夫妇发现家里的自来水停了,延误了最初的灭火时机。夫妻俩找到物管公司,要求给予赔偿。
物管公司说,当时小区内没有停水,杨家没水是因为水压低。而且,夫妻俩被烧伤,是为了抢出财物才受的伤,与物业公司无关。
这起纠纷最后闹到了“发铭调解室”。田发铭先是听双方的意见,然后分别做双方的工作。经过3个小时耐心劝解,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物业公司一次性向杨建国夫妇给予经济补助金4万元并当场兑现,杨建国不再向物业公司索赔。最后,调解协议经过司法确认,一场疑难纠纷就此化解。
“调解的关键,是在讲解相关法律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田发铭很有心得。发铭调解室从2011年成立以来,已经为社区群众调解各类纠纷217件,成功率在99%以上。城东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梁建忠说,这样优异的调解“成绩”,在街道的其他社区绝无仅有。
积极关心困难家庭
李虹(化名)是石城社区的保洁工。两年前,他刑满释放回到社区时,四处求职碰壁。田发铭在走访时得知这一情况,一面帮忙联系民政部门,让他吃上了低保,一面又在社区为他找到了一个保洁员的岗位。“我再不好好干,就对不起田书记!”李虹感激地说。
2001年田发铭来到石城社区时,社区新增的农转城人员有1000余人,由于没有多少劳动技能,不好就业。
田发铭把辖区的社会资源利用起来,开办了就业培训班、创业培训班,还让辖区单位开展职业介绍,帮助这部分人顺利就业。目前,已经有100多人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
田发铭说,这部分人现在主要在黔江各超市、家政公司、工厂上班,月收入在一两千元不等,“大家的饭碗有了着落,社区也就更和谐了。”
除了困难家庭,社区还有许多空巢老人。为了让老人得到更好的服务,田发铭又组织社区多名志愿者,对他们实行“一对一”服务。为了让老人更舒心,社区积极争取,在空巢老人家里安装了“爱心呼叫器”,每个呼叫器周围不到100米就安排一个志愿者。只要有事,老人一按呼叫器,志愿者就会立即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