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江苏

江苏:“阳光网络”拓宽公开新天地

2013-07-23 09:37:3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无锡中院与太湖明珠网合作,进行首期网络直播节目《庭审在线》拍摄。(苏晟元 摄)

  镇江中院网络发言人正在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王 萍 摄)

  当事人可以通过徐州法院院长手机短信平台反映问题,每条短信都能得到及时回复。(李荣信 摄)

  “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要求和期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司法公开的关注。网络信息时代,法院网络建设成为推进司法公开的有力载体。近年来,江苏三级法院大力推进网络庭审直播、裁判文书网上发布,建立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同步推进互联网站建设。最新数据显示,江苏三级121个法院117个已开通并运行互联网站,全省互联网站开通率为96.7%。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以法院网站信息公开作为司法透明度测评视角,向社会发布《中国司法透明度报告》。《报告》测评结果显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透明度2012年度名列全国高级法院第二位,较2011年前进两个位次。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透明度继续入围全国中级法院前十位。

  徐州:网络公开让司法公正看得见

  点开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外网,主页上显示出记者是第14159734位访客。据悉,作为该院司法公开的重要阵地,近年来,该院外网点击率和信息发布量一直位于全国中院外网前列,日均点击次数达4万人次。

  在这里,网民可以从网上看到一周公布的开庭公告,可以看到徐州市两级法院诉讼费用的缓、减、免条件和申请程序。诉讼指南、执行指南、鉴定指南、信访指南,以及徐州中院27个部门负责人的电话,一应俱全。徐州两级法院院长的手机号码、邮箱和执行局局长手机号码及信访投诉电话号码都在网上向社会公开,网页醒目处还公布了徐州中院院长李后龙的手机号码,并注明:欢迎大家以短信方式向院长反映问题。

  “公开是一种态度,很多时候公众需要和看重的就是这种态度,这种可信度”,李后龙道出了徐州法院全面推进网络公开的初衷,“司法公开是满足民众知情权的必须,是保障公民监督权的前提。网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对法院工作意见建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网络公开有助于实现司法‘看得见的公正’、‘可感受的高效’、‘能认同的权威’。”

  市民王先生的欠款纠纷进入法院程序执行已有一段时间,7月1日,王先生打开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网,在执行互动平台上输入立案时法院告知的查询密码,平台立即显示:从立案到现在,已对被执行人实施了银行和房管查询、财产冻结和查封、限制出境、限制高消费、拘留、讯问等11项执行措施。“网上查询案件信息,方便、快捷,所有执行情况一目了然”,王先生给出好评。

  为了让人民群众实现权利更方便,徐州法院的网站建设并不仅仅止步于将网站作为单向发布司法信息的平台,而是建立和完善其在线办事功能,如提供案件进度查询、涉诉信访案件立案受理情况查询等服务,开通“院长信箱”,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设置与网民交流互动专栏,以实时全面的司法公开方便公众获取司法服务、参与司法活动。

  徐州中院的网页上设有预约立案专栏,当事人无须为资料不全而多次往返法院,只需在网上提交诉讼资料或通过电话说明诉讼情况,经过法院初步审查后,按照法院回复内容到法院办理立案相关手续。在网上答疑、执行互动、案件信息查询等专栏上,当事人只要输入立案时的密码,就可以查询案件审判流程,法官的执行日志,留言对话答疑。

  李后龙告诉记者,他的工作手机上,最多的是群众反映情况的信息,有些话还很不客气。“这是一种真实。而真实促反思,促改进。”以院长手机短信网络处理平台为基础,包括短信登记、分类统计、跟踪督办、反馈归档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也随之建立,为反馈民意、督促案件审理执行,监督法官公正裁判,有效破解司法难题提供了便捷渠道。

  据网上记载,徐州法院自2010年公布两级法院院长手机号码至今,共接收有效短信3564条,基本做到条条有回复,事事有结果。

  徐州法院的网上司法公开,让社会公众觉得很“给力”。但在开始实施过程中经历过一定难度。

  徐州中院宣传处负责人介绍,裁判文书只发给当事人,评价往往也就是双方当事人。但一旦放到互联网上,一个错别字都有可能引发关注,法官刚开始感到不理解有压力,因而对推行这一举措比较消极。鉴于此,徐州中院出台了《关于规范裁判文书公开上网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共18条,规定裁判文书上网为原则,不上网为例外,应当上网而未上网的不能报结案。

  裁判文书上网工作的强力推进,促进法官更加注意文书中的细节问题,说理更加充分,当事人的不满情绪也大大降低,社会各界的反响非常积极。

  公开重在主动全面,贵在长期坚持。徐州法院不仅把司法公开的着力点放在公开内容的拓宽和公开平台的搭建上,还把工作重点放在长效机制的建立:每周五下午五点前公开发布下周的开庭信息,未公布的庭室周一就进行通报。执行法官履行告知职责,告知书存入卷宗。院长和执行局局长的手机号码向社会公开,每十天进行一次抽打测试并向全市法院通报。审务工作在网上的公开情况,纳入岗位目标考核内容,每季度通报。庭审图文视频直播纳入审判业务庭月重点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月底都要放到网上“晒一晒”……

  公开推动法院网建成特色品牌。自2008年以来,徐州中院已连续五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办和中国法院网联合评为“全国网络宣传先进单位”,两次荣获“全国法院十佳网站”,今年4月被评为徐州市“十佳政务网站”。2009年底,配合网站改版升级,徐州中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审务工作网上公开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法院重大活动、法官基本信息、审判信息、裁判文书等法院十个方面的工作通过网络全面向社会公开,把网站打造成法院审务公开的重要平台。

  公开促公正,公正立公信。2008年以来,徐州两级法院审判质效指标持续优化,向上级法院投诉率、申诉申请再审率等重要指标变化尤为明显,涉诉信访量持续下降,人民群众的司法满意度逐年提升。2010年,徐州中院被命名为“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2013年年初,徐州中院和7家基层法院被评为徐州市“文明单位”。

  镇江:网络发言人搭建沟通服务桥梁

  7月4日下午,一名网民在镇江论坛“市法院”版块发帖提问:“收到传票,上面有个查询密码,怎么用?”虽是休息日,这个帖子很快就被“网络发言人”收集到,并很快给发帖人以满意的回复。

  2009年初,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依托当地政府门户网站设置的“镇江论坛”,明确专人作为网络发言人,在子论坛“市法院”版块对网民提出的涉及镇江法院的意见和建议实行在线处理和回复。

  网络发言人是法院司法公开的重要途径,积极回应和认真解答网民提出的关于法院工作的各种问题,对于收集了解民意、服务保障民生,树立良好司法形象、维护司法权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镇江中院党组针对此项工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镇江论坛”在线回复工作的意见》,要求中院各部门、各基层法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依照及时性、准确性、导向性、亲和性的原则进行回复。镇江中院成立专人小组每天登录“镇江论坛”,发现涉及镇江法院的网民投诉、意见和建议,在网民发帖3小时内先做出初步回应,并即时填写《受理单》,交由院领导批示,再根据批示交本院相关部门或相关基层法院处理,3日内作出书面回复并由网络发言人上网回复网民。

  镇江中院宣传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网络发言人回复的虽然是个体问题,但由于提问和回答的过程是完全公开的,个体实际上就成为了群体的代表。因此,回复的语气和方式以及内容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既要亲切,又要有理有据。回复的时间越及时越好,要让网民感觉到对他意见的重视,对他所提问题的“上心”。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及时公开了,透明度增加了,怀疑就少了。

  针对一些当事人将个案中争议的焦点问题拿到论坛上,把网络当做阐发利己观点的平台,“对待这样的发帖,就要问清是什么案件,哪个业务部门或哪个法院审理的,及时和相关部门联系,了解相关情况,公开案件的有关事实,让关注这个案件的网民对法院的处理结果或处理过程接受和认可。”网络发言人介绍,“有的发帖是因为法院裁判未能达到其预期的目的,上网发帖宣泄个人情绪。对于这样的网民,在其发帖后往往及时用亲和的口吻进行回复,并按照办理程序及时交由审判组织处理,或协调当面对其进行法律释明,告知其法律救济途径。”

  “网上反映问题,网下解决问题”,这是镇江中院院长茅仲华对网络发言人工作的要求。采访中他认为,法院通过网络媒体推进司法公开,要逐步淡化法院“先进秀”、“风貌秀”,不断强化审务信息公开,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司法服务。2011年初茅仲华任镇江中院院长,即对“互联网站”这一沟通了解民意、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非常重视,他要求网民每一个新帖发出后,中院宣传部门要在第一时间报送给他,以便及时了解回复。

  网民“海上月”是一件破产案件涉及单位的职工,关于该破产案件,“海上月”作为职工代表给“市法院”网络发言人发过数次问题帖,询问过一些法律问题和案件具体问题。今年6月17日的发帖中,“海上月”写道:“茅院长,您好。感谢您及贵院对我公司职工的提问都给予及时回复。我公司职工上次反映的相关情况贵院是否已核实?是否还需要相关资料?……”知悉该贴,茅仲华当天批示:“请纯钢院长(分管副院长)、绍祥庭长阅(相关业务庭长),民二庭承办人主动联系发帖人,畅通反映渠道,做好释明工作。”

  “网民关注的是,把事情反映给网络发言人之后,法院会不会及时去关注他们的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去解决和反馈问题。经验告诉我们,约他们见面,面对面沟通,是较好的解决方法。跬步千里,这一过程看似平淡细微,正是法院形象乃至法律的权威得以进一步树立的过程。”茅仲华如是说。

  记者获悉,镇江中院网络发言人制度执行四年半来,已经成为镇江法院与市民群众沟通、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截至日前,网络发言人已回复网民提问931个,在规定时限内回复率达到100%。镇江市两年一度的网络发言人工作评比中,镇江中院连续两次被评为“镇江优秀网络发言人单位”。

  无锡:网络庭审直播实现自主“选台”

  不用安检,无需登记,只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走进无锡锡山法院临街开设的同步庭审视频观看现场。来去自由,“换台”自主,只需一个遥控器,就可以随意点播正在庭审的同步音视频,可以随时“换台”,还可以观看已经结束的庭审……

  今年3月开始,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将司法公开窗口设在法院安检门外,并设置了专门的庭审旁听场所,供感兴趣的百姓观看庭审直播。这个位于法院大门外,与人民调解窗口毗邻的司法公开窗口,“主间”约50平方米,放着20余张椅子和一台50多英寸的大屏幕液晶彩电,这是庭审直播的观看室。观看室外的接待室,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当天正在或即将开审的案件及相关信息。值守人员介绍,观看室播放庭审直播的电视和庭审现场电脑相连,观看群众可以随时选择观看法院12个法庭正在进行的庭审直播。

  锡山法院院长蒋飞向记者介绍,开设这一窗口的初衷,是为了回应社会公众对司法公开的新需求。设立同步庭审视频观看场所,突破了选案的限制,实现了公众自主选庭、自主选案。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实现了随到随看,看直播、看回放。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临街开设,实现了来去自由、出入方便。由此,实现了从以往的选择公开、个案公开、一时公开到现在的全面公开、全程公开、常态公开。

  早在2010年,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本地媒体——太湖明珠网合作,推出《庭审在线》栏目。据介绍,《庭审在线》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全程记录、直播庭审过程,揭开庭审的“神秘面纱”。群众坐在家里,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全程观看某一案件的庭审过程。

  2010年7月7日,第一期《庭审在线》——《老人因病去世引发遗产继承纠纷》在太湖明珠网正式播出,该案的点击量高达4000余次,给法官带来不小的震撼。

  其后,无锡中院党组要求全院各主要业务庭每年必须完成1档《庭审在线》,否则实行年底评优一票否决,各基层法院每年必须完成5档节目。“为保证网络直播效果,《庭审在线》的案件多来自精挑细选,只有通过层层把关的案件才能最终进行网络直播。与之相比,锡山实践更有在线感。”无锡中院宣传部门负责人介绍。

  强化自主选择,淡化精挑细选,“选择性公开”由谁来选择,这是一个理念的飞跃。“司法公正是社会对每一个个案,而非某些个案的追求。庭审直播为司法公正透明打开了一扇窗,成为法院落实司法公开的有力推手。对于法官来讲,群众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庭审直播是对其庭审驾驭能力的更高级别考验,新的理念、举措可以倒逼成长进步。”无锡中院院长时永才认为。

  2010年至今,无锡法院《庭审在线》共播出165期,累积点击量50万余次。

  2011年4月,无锡中院因“因特网庭审实况直播工作”荣获省江苏高院颁发的“信息化工作创新奖”。(记者 朱 旻 通讯员 杨梅花 沈 荷 许晓倩)

[责任编辑:朱诗瑶]
相关报道

·青海西宁中院“阳光司法”进高墙
·张立勇:力推阳光司法确保裁判过程公开
·张学群:云南法院将继续深入推进“阳光司法工程”
·辽宁东港法院阳光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江苏泰州法院开展阳光司法工程纪实
·安徽高院三公开促进阳光司法

·安徽高院三公开促进阳光司法
·福建永春:人大监督助推阳光司法
·南淮滨县:“阳光司法”提升群众信任度
·江苏宿城督查联络推动阳光司法
·重庆南岸法院推进“阳光司法”弘扬司法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