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马传亚,女,回族,现任徐州市鼓楼区环城司法所所长。2005年10月从事司法行政工作以来,创立“马传亚工作法”,构建了大调解工作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建立了阳光就业指导站,在辖区学校创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和以案说法讲堂。先后被省、市评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先进个人、优秀人民调解员,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被徐州市评为“彭城好人”、市政法杰出卫士,2010年9月被中国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
7年来,她和同事化解矛盾纠纷1296件,无一例激化上访;教育矫治刑释解教人员168人,社区矫正人员134人,无一人重新犯罪。这,是她的份内事。在困难群众眼里,她是善解心结的“知心大姐”;在矫正对象眼中,她是可信赖的“贴心朋友”,这是她成为“彭城好人”“中国好人”的独特魅力!
她就是徐州市鼓楼区环城司法所所长马传亚。
缓刑学子保留学籍,她来签字
“这孩子平时很懂事,怎会干这种傻事。要是开除学籍,将来怎么就业?”2009年1月3日,正在财会学校就读的李强因参与打群架伤人被判缓刑,学校坚决要开除他的学籍。马传亚听到后,放下刚吃一半的午饭,匆匆赶到小李就读的学校。校领导被马传亚的诚心感动了:“如果他再出问题,你要负连带责任,你敢签这个字吗?”“敢!如果他再犯错,你来找我!”马传亚毫不犹豫地在保证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敢”字彰显魅力!李强十分珍惜这失而复得的学习机会,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找到了如意的工作。他上班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专程去见马传亚,要送200元钱。马传亚没有简单地拒绝李强执意要送出的这份情意,带着他买了几车煤球,送给了孤寡老人。“马姨您放心,以后我会像今天这样去回报社会。”临走时李强说。
贫困少女的音乐梦想,她来实现
“马姨,我没有什么好送您的,就让我给您拉一首《梁祝》吧。”冯森噙着泪水对马传亚说。
2011年5月1日,一对母女来看望马传亚。女孩儿叫冯森,就读于某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她说自己的这条求学路,是马姨给铺就的。
几年前的冬天,马传亚一次陪儿子参加小提琴培训,看见一对母女在教室的一角小声哭泣,这个女孩就是15岁的冯森。她酷爱小提琴,但窘迫的家庭状况让她将不得不告别自己喜爱的音乐。
“大姐,无论如何要让孩子继续学下去,有什么困难我帮。”马传亚当场掏出包里的钱塞到冯森母亲的手里。从那以后,她常去看望冯森母女,想方设法解决她们的困难。
2009年7月,冯森以优异的成绩被师范大学音乐系录取。可是,4600元钱的学费对她们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马传亚又与徐州市妇联联系,争取到了“助金凤凰腾飞”项目的资助,为冯森筹集了2000元善款和物资捐助。在马传亚和其他好心人的共同帮助下,冯森筹足了学费和生活费。
服刑犯幼女的妈妈,她来担当
2006年4月在参加徐州监狱的服刑人员帮教会后,马传亚做出了一个一开始让家人很不解的举动,认了一个“服刑犯”的孩子当女儿。
原来,2002年3月,王某在家庭纠纷中,失手致妻死亡,在徐州监狱服刑。两个月大的女儿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想起幼女就以泪洗面的王某哪能安心改造?
为了让王某安心改造,几天后,马传亚带着零食、衣服等来到王家。听到马传亚的儿子喊“妈妈”,王真突然也用稚嫩的嗓音喊了一声“妈妈”。这一声“妈妈”,让马传亚从此多了一个女儿,也挑起了一份沉甸甸的奉献和责任。
“父亲犯罪服刑,但孩子是无辜的。缺乏母爱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也可能对社会不利。”这就是马传亚承担起这份大爱责任的朴实想法。她们相伴走过了7个年头,快乐成长的王真已成为马传亚全家宠爱的小成员。王真的父亲也在大墙内获得减刑,迎接希望。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哪怕只有一把柴禾,也应先点燃给别人御寒。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为民解忧,为党分忧,让群众过上和谐安稳的日子,就是对我的最高奖赏。”面对荣誉,马传亚还是那位真心、热心、耐心、诚心、细心的“马大姐”“马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做着平凡感人的“好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