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评论频道> 推荐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群众路线

2013-07-20 11:32:3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今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何在?该怎样创新群众路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教授曹英认为,作为我们党一直以来的革命之本和执政之本,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群众表达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新时期的群众路线更应注重与时俱进,把满足群众利益诉求作为前提。

实质:解决当前存在的社会信任不足问题

记者: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强调“群众路线”?我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何在?

曹英: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直是被作为革命之本与执政之本,其重要性被称为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所在。群众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这个合法性不仅仅是合乎法律的意思,更在于政治权力得到群众自觉自愿的认可、支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所在。任何现代权力,都必须解决权力的来源、权力的行使与权力的结构安排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赋。因此,群众路线就是解决执政党的核心问题——权力的来源、权力的行为与权力的制度安排问题。这当然特别重要,需要时时刻刻强调,不可或忘。

我党坚持群众路线既是确立以人为本的题中之意,也是解决当前存在的社会信任不足的有效举措。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着党的宗旨和发展的宗旨。目前,我国的社会财富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更需要高度关注公平分配问题,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也是十八大所规定的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以及转型期的发展阶段特性,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增加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能形成一种不信任文化。在解决网络社会不信任文化时,需要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建立相关的体制性结构、专业性技术,更需要解决政治权力合法性问题,权力是主导性、决定性的。群众路线可谓及时雨,无论是在执政理念、作风建设和制度安排上,均给人切中时弊之感。

特点:上行下效、治标治本相结合

记者:一直以来,党始终没有放松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在您看来,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以往相比,有什么特点?

曹英:党的群众路线完整的表述是:“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有人概括为 “两个一切”、“一来一去”。“两个一切”是指党的宗旨、理念,“一来一去”是指党的工作方式、方法。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很多,我认为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是特别注重领导干部尤其是领导人的表率作用。上行下效是总体性社会权力运行的通则。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做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决定后,专门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工作部署,同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与去年12月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是“连贯动作”,体现了高层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表率作用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以党风引领政风民风、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实现社会普遍信任的深刻认识。

二是治标先行、治标治本相结合。目前,群众对于政府存在不信任,这与一些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密切相关,但工作作风与生活作风的粗暴、腐败与奢靡,更容易激发群众的怨恨和愤怒。任何幸福和不幸都是比较性的个人感受,当感觉到生活权利、应得利益被剥夺或破坏产生的消极情绪后,会极大地耗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因此中央提出“反对四风”是非常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治标举措,反对形式主义力求求真务实,破除官僚主义重在为民利民,摈弃享乐主义与民团结奋斗,狠刹奢靡之风建设清廉政治;并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责自讼、律己律人,以健全的人格、生活方式、权力行为形成个体的德性、党员的党性,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最终转化为与群众思想上共振、感情上共鸣、行动上共进,这是由己及人、从我做起、从心灵深处净化修炼的思路,切中时弊,也符合人类心理生成、德育培育的规律。

群众路线的实施,八项规定的实行,可以震慑一时流行的歪风邪气、陋习恶习,为正气、清气的形成赢得时间,也为制度化建设准备条件。这在十八大后半年多的党风廉政建设已看到明显的效果。

方向:以满足群众利益诉求为前提

记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面对新的挑战,该怎样创新“群众路线”?

曹英:当前社会利益的多元化,群众表达方式的多元化,群众参与意识、主体意识等权利意识的提高,都给我们党开展群众路线带来了新的课题和考验,这是时代发展的表现,也是社会转型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我们党、我们政府治道变革的机遇。

从发展的角度,新时期的群众路线更应注重与时俱进,把满足群众利益诉求作为前提。

网络媒体是群众舆情的重要发散地,是了解群众情绪、知晓群众态度、分析群众要求的重要窗口,如何将群众日益增长的权利诉求压力转化为执政党的领导动力、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成为新时代执政党的新课题。网络时代,网络舆情是公民权利表达的一种方式。党员干部应本着从善如流、改之鉴之的态度将这些舆情甚至是尖锐批评当作社会的预警器、群众情绪的晴雨表,主动地寻求解决方案,了解民情,化解民怨,顺畅民意,从而将网络等媒体塑造为政府形象、党的形象的梳妆台。另一方面,群众权利意识提高,权利诉求表达升级,会成为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与助力,从而推动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公民文化的发育,强化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贯彻群众路线的目的在实现群众利益,实现与国家和执政党的利益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分配利益是考验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应将对群众基本的物质诉求置于优先地位,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关切、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关爱弱势群体,以工资与社会保障建设为基点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满足群众对公共安全、权力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

记者 武忞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