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9时26分,北京地铁前门站发生一起男子跳下站台事件。约20分钟后,列车恢复正常运营。
这起发生在中心区、人流密集时段的突发事件,在民警和地铁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迅速成功的处置。面对复杂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轨道交通的特殊环境,北京警方做了哪些准备?
应急联动:演练所有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
“事发时,我们有8名民警在岗。听到站台通报后,他们迅速集结、上报情况,然后采取断电措施、联系急救中心、完成现场取证、维持现场秩序,这些都是‘规定动作’。”6月28日,前门站派出所政委赵鹏向记者介绍了这起事件紧张有序的处置过程。
针对重特大事件应急处置,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制定了《轨道交通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总体预案》,整合了全局的应急处突力量、处突装备器材以及全市应急抢险资源,建立了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优势互补的应急体系。“不仅如此,我们随时都在调研学习世界各地各种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方法,一旦有安全事件发生,总队都会在第一时间召开会议,对照防范措施查漏补缺。”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副总队长何跃告诉记者。
而对于每一名轨道交通执勤民警而言,地铁特殊的环境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第一时间处置警情的能力。定期进行的各种实战演练,让民警们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防爆、消防、疏散、救助,基本上各种能想到的情况,我们都演练过。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对自己每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能够心中有底。”26岁的民警小郑对记者说。
“上下”联动:地上地下一体化部署
如今,北京市许多“地上”的民警,也参与了保卫“地下”的任务。北京市公安局对轨道交通进行了地上地下一体化警务部署。
在北京市海淀区所辖的全部39个地铁站,海淀分局部署21个属地派出所的警力与轨道交通民警联合执勤,根据地铁运行情况,分级投入警力进行秩序维护和地铁限流。不仅如此,分局勤务指挥处、属地派出所还与公交总队指挥中心、地铁站派出所共同值守电台,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日常工作现场情况进行联动指挥。
“当前,许多治安问题更加复杂化,地上地下联动是必然趋势。比如,对于站点周边的秩序整治,属地民警可以参与进来,再如一些特殊时期、特殊站点的大客流,站外的远端疏导无疑更加有效。”何跃说。
每日会商、每月联席会议,公交总队与各属地分县局协调作战,从清理整治、客流疏导、联勤处突、勤务保障等6个方面互相对接,通报重大勤务和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改进措施……自今年3月北京市公安局作出地上地下一体化警务部署以来,沟通和合作逐渐成了北京属地公安机关和地铁公安机关的工作习惯。
数据显示了这一举措的初步成效。一体化警务实行首月,北京地铁顶住了客流连续高位运行的考验,不少站点周边的秩序大大好转。昌平分局所属的地铁车站周边,110警情环比下降64.5%,刑事警情实现了“零接报”。房山分局所属地铁站附近,盗窃自行车以及扒窃警情下降80%。
警企联动:人人熟知“16个怎么办”
在北京地铁4号线菜市口站的警务工作站内,张贴着一张站区地图。这个地图的特殊之处在于,整个站区从内到外被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上贴着一个姓名牌。
这是该站区试行网格化管理以来推出的区域防控图。每个区域都有对应的责任人,责任人不仅是民警,还包括安检员、保安员、保洁员、文明引导员等在内的地铁运营部门所有工作人员。责任人在自己的“网格”里,及时发现排查安全隐患。到了上岗时间就把自己的姓名牌贴在相应的位置,是谁的责任区、谁在岗上一目了然。
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地铁运营企业工作人员的作用,是北京轨道交通民警近年来不断完善的工作。据了解,北京市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明确了地铁运营企业和公安机关各自的职责任务,为轨道交通平安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果工作人员在责任区内发现了情况怎么办?公交总队同样为他们制定了一套处置规范。在被工作人员称为“16个怎么办”的《地铁车站内突发事件处置办法》中,记者看到,对于车站内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都有详细的指导。
民警刘洋告诉记者,派出所与辖区10个车站的工作人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主动通报安保情况。他说:“偌大一个地铁车站里,仅仅靠几个值班民警,力量毕竟有限,尤其是碰到乘客大量滞留等突发情况时,更要发挥合力。这就要求民警主动靠前,做好‘发动机’,更好地把安保力量带动起来。”
(记者 闵政 胡爱华 通讯员 杨建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