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成光(左二)与闸北法院法官前往老人家中提供法律咨询。刘 宁 摄
告别从事了40年的自然科学事业,花甲之年的章成光被任命为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法庭里,他和法官一道听讼断案;法庭外,他在“法律流动驿站”留下忙碌的背影,或者揣上贴身的“民情日记”小本子,将化解纠纷的工作送到百姓家中。他说:“解人心结,可以悦己心灵。”
告别从事了40年的自然科学事业,花甲之年的章成光被任命为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法庭里,他和法官一道听讼断案;法庭外,他在“法律流动驿站”留下忙碌的背影,或者揣上贴身的“民情日记”小本子,将化解纠纷的工作送到百姓家中。他说:“解人心结,可以悦己心灵。”
从工程师到陪审员
青年时期的章成光投身于祖国的核动力事业,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参与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的设计。上世纪90年代,他受命赴湖北鹤峰县担任副县长进行科技扶贫。与研究单位相对单纯的环境不同,突然之间,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纷至沓来。那时候,他逐渐意识到运用法律知识及调解技巧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性。
8年前,章成光退休回到上海。“我还能做些什么?”他问自己。后来有一天,街道司法所要推荐他参选人民陪审员,这让章成光又惊又喜。他向闸北区人大常委会递上自己一沓厚厚的材料,经过层层筛选,终于在65岁这年被任命为闸北法院的人民陪审员。
2010年6月中旬,一起因汽车碰撞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是章成光第一次参与陪审的案件。为了查明案情,章成光到事故现场实地查看,查阅案件卷宗,并带着问题学习相关法律条文,领会法律精神。承办法官金燕也主动为他解答疑难问题,传授办案技巧。在法官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章成光很快就进入人民陪审员的角色,并顺利完成了庭审和合议工作。
从此,章成光喜欢上了陪审员的工作。他一方面不断学习补充自己的法律知识,其中《人民法院报》成为他的良师益友,“这里的一些典型案例使我受益匪浅,许多前沿的司法理念让我耳目一新。”章成光如是说。另一方面,他认真参与庭审,并注意总结分析案件特点。
令章成光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春节前夕的一起“讨薪案”。原告是一名从安徽来沪的打工妹,因为拿不到工资,回家的行程迟迟未定。为帮助她走出困境,合议庭一次又一次上门调解,终于使得纠纷成功化解。数日后,一封从农村寄来的表扬信,使章成光感受到了作为“编外法官”的骄傲。
扛起“法律流动驿站”
当了人民陪审员的章成光,主动承担起法制宣传的职责。他撰写的法律类文章经常在社区报上发表,便常有街道里的老人找他咨询。分家析产、老人赡养、迁户口、办理公证等等,老人们有许许多多问题寻求咨询,章成光在他们无奈求助的目光和欲言又止的神情中读到了期盼。
章成光想,何不将法律专家请到家门口?这样既能理顺街道老人的心气,又能节约诉讼成本。于是,由他牵线搭桥,共和新路街道老年协会连同闸北法院、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在2011年成立了“法律流动驿站”。章成光成为“驿站”的志愿者,并承担起主要联络工作。
每周,他都会扛起这块闪闪发光的铜牌出现在街道居委会的活动室里,同时邀请一位法律专家。闸北法院莫庆娣等法官就作为“驿站”法律志愿者多次到现场进行答疑解惑或就地化解矛盾。
章成光自己更是充分发挥优势,利用自己在法庭陪审时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真实的事实和惨痛的教训来劝解矛盾双方,带动社区居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驿站”的活动虽然每周一次,但章成光前前后后的工作却并不简单。先是在社区报纸上刊出法律咨询时间,以便居民们打电话报名,列出名单排期。然后提前与法律专家联系,到居委会踩点。“驿站”活动当天进行一对一的法律咨询接待时,他在一旁做记录。等到咨询结束,他作为“驿站”志愿者还要前往接受咨询的居民家中登门造访。不仅如此,若是老年居民有需求,他还主动上门服务,有时为解决问题一周要上门多次。
据统计,去年,“法律流动驿站”共接待咨询236次,跟踪服务72例,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民情日记”的苦乐
“看来我是低估了一碗馄饨的价值,老人其实不是‘难说话’,也不是‘难缠’,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被尊重和法律的人文关怀……”
翻开章成光这本小小的“民情日记本”,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50多篇日记一一映入眼帘。这里生动地记录了社区老人的所需、所难、所盼及他自己的点滴感想。章成光说,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自己难免身体抱恙,因此他能理解社区里其他独居高龄老人的病痛之苦,也许只有社会的关爱才能给他们带来晚年的温暖。
91岁高龄、长期卧病在床的独居老人陈阿婆有一天打电话给“法律流动驿站”求助。章成光和志愿者们上门看望,陈阿婆显得很兴奋,却难以从床上坐起。志愿者们帮她穿好衣服,调节好取暖器,后背垫上被子,让她斜靠在床被上。
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身体不好,活不了几天,想吃碗馄饨。章成光赶紧买回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喂给老人吃。陈阿婆颤巍巍地拉着他的手,噙着眼泪几乎说不出话来。
原来,老人的心头压着一块“石头”,她希望两个儿子在她百年后不要因房产分割而产生不和。随后,老人从枕头底下拿出户口簿、身份证、房产证交到章成光手中,请“驿站”志愿者帮她处理好这件事。次日,“驿站”志愿者拿着老人的遗嘱,请来闸北法院法官指导,并召集两个儿子当着老人的面进行沟通,最终两个儿子签字同意,老人的心愿得以彻底了却。
章成光的“民情日记”中还记下了高龄独居老人李阿婆的际遇。89岁的李阿婆脊椎严重变形,只能伛偻站立,行动十分困难。而李阿婆的女儿却在外区工作无法经常来看她。虽然请了一名钟点工,但不能24小时陪护,李阿婆吃不上饭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半夜如厕还摔了一跤造成骨折。
李阿婆多次与章成光等“驿站”志愿者商量,能否与她女儿沟通,以房养老,住到条件好一些的敬老院去。在法官的指导帮助下,“驿站”志愿者反复做工作,老人的女儿终于答应送老母亲去敬老院,费用不够部分由她进行补贴。今年春节前,老人如愿住进敬老院。
□记者 卫建萍 通讯员 蔡东芳 王俊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