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评论频道> 谈法治

二月河 “帝王作家”的法治中国梦

2013-07-20 10:14:0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二月河接受采访,谈论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意见。曹 萌 摄

二月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因著有《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系列历史题材小说,被誉为“帝王作家”。在繁忙的文学创作之余,二月河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法院工作非常关注,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前不久,记者来到了二月河的家中,聆听了他的“法治中国梦”。

“中国梦”是法治梦

二月河说,自从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一幅令人喜悦、向往的“中国梦”展现在国人面前。“中国梦”包括了老百姓对政治昌明、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的憧憬和期望,也可以说是“法治梦”。在中国,人治社会从秦始皇到宣统皇帝,包括到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彻底走入以人为本这个道路,需要整个国民精神、思想境界、哲学、社会问题的调整过程。

“我们到故宫乾清宫里会看到一副对联: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就是讲彻底的人治,通过彻底人治来治理国家。除了一套人治的思路的《四书五经》,没有其他什么固定程式,当然也有一些法律条律。但是,几千年制定的法律条文也是以人治为思想的。”二月河说。

在二月河看来,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国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我们所从事的是革命性工作,这个工作在历史上没有先例,没有人能给我们导引。中国封建社会这么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人治的先例我们可以举出千千万,但法治的先例我们没有。一方面需要自己揣摩,一方面要把西方和国外的法治理念拿过来,进行研究、分析,变成适合我们自己的法治。这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不单纯是政治家、社会学家的问题。”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免会有波折,但是二月河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从历史来看,任何一个带有变革性的过程,对社会都是一种冲击,伴随而来的不光是欢乐,同样也有一些社会问题,包括痛苦。从人治走向法治也是这么一个过程,因为要和旧体制决裂,确立新体制,这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变革,就像人在调整自己身体的时候必定会有一种排毒现象。”

“和法院距离在缩短,感情在炽热”

身为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二月河曾经多次参加两会,对司法工作十分关注,自认为与司法机关越来越“亲近”:“过去有种看外人的感觉,现在法、检两院经常把简报、工作内容发给我,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沟通。从我自己担任人大代表以来,和法、检两院距离在缩短,感情在炽热。”

近年来,人民法院着力加强司法公正、加大司法公开,这些工作得到了二月河的肯定。他说:“对于司法公正、司法公开等问题,我发现法院已经非常努力了。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高高在上。”

二月河认为,中国的司法环境和法制环境需要长期的培育。“我们的司法环境、法制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唐太宗贞观年间处决犯人29人,‘道不拾遗,门不闭户’。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我当面给胡锦涛同志做了汇报。一不能迷信GDP,二不能迷信重刑。”

他尤其强调保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要改善执法环境,有些纯法律问题,不能干预的就不要干预,要给执法人员更多的平台和条件。”

另一方面,二月河提出,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人民群众中选取人民陪审员、廉政监督员。“能够帮助法院认识执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法院保持更清醒的头脑。也要通过媒体,把法院职责告知人民,属于职责范围内的要作为,不属于职责范围的要告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比如说,基层组织可以适当举办法制讲座,结合案例,给群众介绍法律常识。现在群众法律意识是有了,但是怎么维护权利是需要有人引导的。有些不是我们法院不管,是这事不属于法院管。有些该管的,到我们法院来,我们就要无条件受理。”二月河说。

要“鱼水关系”不要“油水关系”

提升司法公信,是当前人民法院的一项重点工作。二月河认为,提升司法公信应放在法治建设这个大背景下来谋划,“我国要从两千多年的人治社会转变成法治社会,弯转得很急。现在需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形象,提高威信,要做一些细化的工作。我与聂卫平、刘小光下棋,问他们‘九段棋手与初段棋手的区别是什么’。他们讲,‘九段棋手下的是细棋’。现在法院的工作我感觉还是粗放型的,对老百姓心里的真正疑惑还不够了解。”

“因此,我们要构建法治社会。术业有专攻,法院是主持公道的。‘公门里面好修行’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指的就是法院等执法部门。”二月河说。

如何“专攻”呢?二月河提出,一是借助文化的力量,“法院里面有法制文化力量,这是一种综合的力量。要相信我们社会整体实力的增长,民族信心的增长。从这个角度上说,文明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其次是加强与人大代表和群众的联系,深入基层,搞一些座谈,了解群众在法律方面有什么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方面的教育。采取更为生动、更为鲜活、更为多面的宣传,“让群众把法官、法院当成自己的朋友,成为鱼和水的关系,避免成为油和水的关系。让群众感觉到这是我们自己的法院。”

法官要读点法律之外的书

《基督山伯爵》中,塑造了一位野心勃勃、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制造冤案的检察官——维尔福;在《悲惨世界》里,警察沙威一生恪守法律,当冰冷的法律准则与自己的良心发生冲突时,无奈地选择了自杀;在《牛虻》中,神甫蒙太尼里在监狱与被捕的儿子牛虻相认,却因各自坚守原有的信仰,互不让步,他被迫在儿子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

文学名著中这些有关法律的经典人物与情节,促使二月河去深入思考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素质是高是低?怎样比较?我的看法是不看学历,要看民族心理,文化程度如何,弹性程度如何。即使你是法院院长,这个人到你手里不得不判死刑,你判了他的死刑,是一种欢乐,还是一种郁闷,或者是一种惋惜,抑或是一种怅惘。这种文化心理对于人们、对于一个执法者是很重要的。”二月河说。

二月河表示,法官光掌握了法律条文,进行对号入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文化素养的培养。“我们的法官也要读一些法律业务之外的书,如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类的作品。法官要有一种正常人的心态,而不是一个执法机器。要关注弱势群体,要有思辨能力,掌握思辨方法。这样对我们法官自身的修养很有好处。”

□ 卢国伟 田 莹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