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内蒙古

乌海:司法公开“三步走”

2013-07-20 10:10:5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阳光司法,全面推进司法公开,在实践中总结出“积极联系增强主动性、公开透明做到全程性、注重效果加强广泛性”的“三步走”工作方法,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提质效、以公正赢公信,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积极联系 增强“主动性”

“上大学时,我女朋友曾问我这么一个问题,当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这样一个授课开场白,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

“同学们,先别笑,也许你们认为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但摆在法律面前,这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从法律关系出发……”教室内笑声未断,讲课老师却将话题转向法律关系,学生们顿时安静了下来,因为他们也想听听法律上他们应该先救谁。

这是乌海中院刑一庭法官付佳杰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大教室内,为600多名学生讲授的一堂法律课。年轻的付佳杰没有生搬硬套法律条文,而是将法律融会贯通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里,用学生爱听的“潮言潮语”将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课后,付佳杰让学生们根据讲课内容以纸条的形式提出了自己关心的法律问题,他和随行的两名法官再有针对性地给予详细解答。

这种讲课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课后解答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付法官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几岁,讲课我们很爱听。如果不是将法条融合到典型案例、具体生活中讲,让我们去背干巴巴的法律条文,肯定不如这样印象深刻。”同学们还谈到,以前如果谁说去了法院,大家都会觉得这人没做什么好事,但通过这两年我们去法院观摩庭审、法官到学校讲课、毕业同学到法院实习等形式,我们才发现法院在维护百姓合法权益、提升群众法律意识、预防犯罪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效果非常明显。

今年上半年,乌海中院法官到学校、企业讲课8次,普法宣传13次。在法官们深入校园、企业为群众普法、化解矛盾的同时,乌海市两级法院的行政部门也纷纷根据自身工作性质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仅今年1至5月,乌海中院领导走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6次,向代表委员寄送季度、半年工作报告2次,为代表委员、廉政执法监督员报送法院简报43次,加深与各级媒体的沟通联系,上半年在各级媒体发稿120多篇。

公开透明 做到“全程性”

“您看一下,这是审委会委员名单,有没有需要回避的人?如果有,请注明合理的回避理由;如果没有,请您在这个地方签字。”在乌海中院立案大厅内,经常可以看到立案法官将该院审委会委员名单递给前来立案的群众,这是乌海中院在严格落实合议庭法官回避制度时的又一创新性举措,将回避人员扩展到了审委会组成人员。

近年来,为了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确保案件公正审理,乌海中院通过严格落实回避制度、设立同步视频室、刻录庭审录像、开辟出独立调解室等措施对审判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用制度保障司法公开,防止暗箱操作,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庭前,严格落实回避制度。乌海中院通过庭前告知、庭上询问等方式,落实了合议庭人员回避制度,并将回避制度适用范围扩大到了审委会委员。在当事人来法院办理立案手续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印有审委会委员名单的回避权利告知书,由当事人签收,对于当事人提出合理理由认为应该回避的审委会委员,法院会严格落实回避制度,最大限度地排除当事人对审判过程的合理质疑。

庭审中,广泛邀请社会各界人员旁听庭审。今年4月17日,乌海市建市以来最大一起经济诈骗案开庭审理,涉案金额达8800万元。被告人王某以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为由,将被害人李某、史某等13位被害人的承兑汇票1亿余元拿走,仅支付现金及他人汇票等约3000万余元,实际骗取被害人8801.93万元。由于案情重大且典型,乌海中院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及乌海市委党校30余名青干班学员到现场旁听庭审。

“通过这次庭审,让我感触很多。如今社会上一些人在利益面前不择手段,不惜以身试法,结果却断送了自己一辈子。我会把我这次旁听庭审的经历讲给我的孩子和身边的朋友听,希望他们也能受到教育。”旁听的青干班学员李先生说。

李先生认为,在受到教育的同时,他也深切感受到了法院阳光司法。庭审过程中,书记员打出的庭审笔录都通过电子显示屏向被告人、旁听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公布,即使出现错字,当事人也都会看得很清楚,来不得半点虚假。方便监督的同时,当事人在庭审结束后也可以明明白白地签字。

在邀请各界旁听的同时,乌海中院还设立了“同步庭审视频室”,向社会公众和媒体开放。庭审活动进行的同时,公众可以在视频室观看庭审活动情况,庭审评查活动也可以在视频室进行,由评查组随机抽查,促使法官对每一次庭审活动高度重视,提高庭审质量。

庭后,为了完善庭后监督系统,乌海中院对庭审活动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并制作成光盘,永久保存。

与此同时,该院在办公区开辟改造出9间调解接待室,改变了多年来法官在办公室接待当事人环境拥挤、调解过程不透明的局面,调解室配备了纸笔、鲜花,让当事人在轻松温馨的环境中放松情绪,进行调解工作。为了预防突发事件和杜绝暗箱操作,影响案件公正性,每个调解室都安装了摄像头,由监控室统一管理。

注重效果 加强“广泛性”

“刚才老领导们的意见提的非常中肯,就落实这些宝贵意见和建议,我提四点具体要求……”今年6月8日,乌海中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为了全面推进法院工作,邀请部分已经调往不同单位和退休的历任院领导回法院召开座谈会,请已经“走出”法院的老领导们“回头”再看法院工作。

会上,老领导们用丰富的法院工作经验,站在全市各项工作发展的大局中,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对于能够当场落实的,院长赵希民立即作出部署,对于需要研究决定的,也作出了具体安排。

今年上半年,乌海中院先后与市10个经济管理部门、19家重点企业、4个行政机关建立了联系点制度,法院干警多次主动深入矿区井下、企业、社区进行调研走访,发放诉讼知识资料和企业常用法律知识手册、召开座谈会、邀请群众到法院旁听庭审,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再结合实际,对法院各项工作进行改进提升。

通过广泛交流,乌海市两级法院的司法透明度得到提升,各项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多年以前,电视、报纸上几乎看不到法院的新闻。这两年变化很大,我经常受邀到法院采访,旁听法院庭审,跟随报道重大案例,发现法院有很多亮点都是百姓感兴趣的,将来我们会继续做好这块报道。”乌海市电视台记者支慧君这样形容法院的变化。

2011年以来,乌海中院将司法公开工作纳入对各部门工作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每年年初,先由各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职能确定联系单位、时间、方式及要达到的效果,再统一由院考核组制定考核方案,半年和年终根据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逐项考核落实。

2年多来,乌海中院共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32人次,聘请廉政监督员46人,联系地方单位、重点企业18家,邀请113名代表、委员、学生旁听庭审23次、征求意见建议57条。

(实习记者 李 雪)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