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第五届全国十佳公诉人评选日前揭晓。为了展示新时期检察机关公诉人的良好形象,促进公诉人队伍专业化建设,检察日报特推出“第五届全国十佳公诉人风采”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东北的冬天特别漫长,而很多重大案件的案发地点偏远,火车不通、汽车难行。为了核实一份证言,公诉人马宁常常要穿着厚厚的棉衣,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冰冷的积雪上穿行。严谨精细地办理每一起案件,是马宁最日常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态度。
今年6月末,37岁的黑龙江省检察院公诉二处副处长马宁来到北京,参加第五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暨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她是最终胜出的全国十佳公诉人当中成绩最好的一个。
如果说成绩是鲜花,那么风雪中艰苦的办案实践就是它扎根的沃土。办案是公诉人提升能力最天然的训练场,通过扎扎实实地办案才能积累自身的公诉经验,这是马宁最平常不过的工作,也是她取得成绩最宝贵的经验。
在专门办理死刑二审案件的公诉二处,出差、提审、出庭是家常便饭,马宁已经这样“修炼”了7年。她独立承办案件50余件,指导处里同事办案200余件,出席二审法庭70余次。在主办绥化陆氏兄弟等56人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时,她在256卷卷宗中穿梭,在50多万字的审查报告和30多万字的出庭预案中思索,在18名律师组成的辩护团面前理性平和地释法说理;在办理哈尔滨王硕绑架案时,检法两家在证据采信和量刑方面存在重大分歧,马宁重新补充了几十份证据材料,特别是争取到了王硕的儿子出庭作证……在啃硬骨头、应付大场面、处理突发事件中,在加班、熬夜、提审、看卷、写预案中,尤其是在2011年起担任副处长后的案件把关中,马宁的公诉实战经验突飞猛进。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其过人之处。这些过人之处,常常又只是细节,一些很少有人能坚持的细节。
刚进黑龙江省检察院时,马宁被分配到法律政策研究室。无论工作有多累,她坚持每天下班后学习两小时,撰写了大量调研文章。这几年,马宁人到中年,面对的是公诉二处繁重的办案任务,还有女儿的教育、成长,能留给自己的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光阴。她告诉记者,抓紧点点滴滴的时间,必然有所收获。在出差的路上,总是揣一本法律书,同事之间探讨着读;公休日送女儿上培训班,中间总有那么一两个小时的“等待”,她也没放过,带一本不大枯燥的法学随笔看。“开始时,环境很嘈杂,总是静不下心来,后来适应了,不再苛求学习环境,可以随时随地静心读书。”
坚持不懈的业务学习和兢兢业业的办案实践,奠定了一个公诉人过硬的功底,也让马宁在这场顶尖业务竞赛中胜出。此刻的鲜花、掌声、得奖,的确让生活变得绚丽多彩,但并不意味着生活本身。“人生中应该不时地解构自己的成就,同时复零自己的成就感,一切从头开始,满足于日常的成功,才会轻松而踏实。”《狮城舌战》中的这段话,是马宁心仪的心态,它让鲜花不至于变成枷锁,它让人生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