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些企业投巨资搞环保,却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境地。中部一家煤化工企业负责人诉苦说:“我们环保投入已超过1亿元,包括除尘站、脱硫设备等,导致产品在价格竞争上处于劣势。公司产品每吨卖1100元,而别人每吨只卖1000元,结果市场只认不搞环保企业的产品”(7月17日《经济参考报》)。
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提高环保标准,却在与环保投入较低的企业竞争中丧失了价格优势,导致亏损甚至被逐出市场。这样的实例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并不鲜见。同样据媒体报道,河北某地生产环保空心砖的企业,在众多非法粘土砖企业的“围堵”之下,市场尽失。还有生产环保锅炉的企业也因为价格高于众多小锅炉企业,而被迫转产。
那么,此类“守法成本高”的现象究竟是怎样造成的?症结在哪里?问题的关键仍在于监管缺位,法律法规一旦缺乏刚性,不能落到实处,当然不可能对企业违规排污形成威慑。
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经济指标的考虑,一味强调发展,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推高GDP数据,并在这种畸形的增长与发展中,获取随时可以变现的政绩。在其具体的施政中,不是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真正恪守环保的底线,以强有力的监管要求企业一体遵从,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数据漂亮,其他的尽可以“商量”,甚至私下给企业通风报信,以应对环保检查。
例如,据《焦点访谈》报道,作为山西长治重点扶持企业的天脊集团,肆意排放污水的做法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当地政府对此一直不闻不问。即便在2012年12月31日发生了严重的苯胺泄漏事故,对下游河北、河南的千万人口形成巨大威胁的情况下,依然装聋作哑,百般推脱,在事发5天之后,才不情愿地通知了下游政府。
试想,地方政府一旦传递出这样强烈的“袒护”信号,企业又怎么可能去严格遵守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支付由此而产生的成本?可见,正是因为政府无原则的保护,才使得企业的违法行为愈演愈烈,并进一步恶化了“大家都来搞环保”的环境。
另一方面,环保部门在具体执法行为中的不当行为也是时下守法企业越来越感到“吃亏”的重要原因。比如,很多地方的环保部门,往往以经费紧缺为由出让排污权以换取企业的资金支持。所谓“执法”,很多时候沦为一种心照不宣的交易,企业拿钱,环保部门默许。无论是在污染物排放方面,还是项目环评、环境监测等诸多方面,均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随意勾兑。
“环境交易”大行其道的结果就是,“猫”与“鼠”可能会生存得很好,而真正的守法企业则是被愚弄、被嘲弄的对象。最终则是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糟糕,空气、水、土壤都遭到严重污染。长此以往,总是老实人吃亏,又怎么可能营造出一个相对良性的守法环境?
因此,欲求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状,必须严查监管,约束权力,诚如专家所言,设置一条不折不扣的法律“高压线”,严厉打击那些包庇违法排污企业、项目环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环境监测弄虚作假的行政违法行为,并严肃处理相关部门责任人。不然,监管一旦溃败,无良企业必将会变本加厉地破坏环境、损害公共利益,并最终侵害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子民,包括后代子孙。
·关注整治大货车:高速违法酒驾 难逃法律制裁
·[视频]交管部门持续整治大货车交通违法
·北京:大货车闯禁行可连续处罚
·河南鹤壁交警开展集中整治大货车交通违法专项行动
·广西交警掀起整治大货车风暴 查处违法行为27986起
·河南郑州交警重点整治大货车闯红灯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