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北京

北京:基层司法所守护平安的“常营答案”

2013-07-17 08:14:1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在北京市朝阳区东部,有一个拥有17万常住人口的大乡——常营回族乡。这里是朝阳区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地,同时也是北京市内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居住区。近年来,常营乡退农改居,大搞建设,在改善群众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系列纠纷,拆迁矛盾、农民工工资、物业管理、邻里纠纷,每一项都牵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常营司法所就处在这样的一个“矛盾漩涡”中,而他们的选择是,不仅担起了矛盾化解职责,还揽过了信访“苦差”。通过提升管理、创新机制,常营司法所取得了理想的矛盾化解成效,并在调处矛盾和提升矫正效果等多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2012年,该司法所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接待群众来访1736人次,初信初访答复率达100%。

    2012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司法所刚开门,9名身着厚厚冬装的村民就冲进来要“讨公道”。原来,他们都是常营乡当地人,但生活比较困难,见苹果派社区开了早市,便想着到早市摆摊卖点服装。可市场管理者却表示,早市主要是方便附近居民买菜,不允许卖服装,说什么都不让他们进。

    司法所所长蔺军接待了他们,“他们说完我就觉得,这些村民自食其力,不仅改善了自己生活,也减轻了政府负担,是个‘双赢’的好事啊。”于是,快人快语的蔺军立即成了村民们的“代言人”,直接找到乡领导说明情况。经过几番协调,不到一个小时,9名商户就顺利获得了“入市”许可。

    类似这样的事,常营司法所不知办过多少。蔺军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由于去年化解矛盾工作突出,乡党委又将信访工作交给了司法所,拆迁遗留、转工转居、农民退休生活补贴、住房困难、剩余房屋租赁、物业管理等形形色色的问题,司法所每天都会遇到。

    “这些问题哪个都不简单。为了真能帮老百姓解决点问题,我们要求司法所工作人员,首先必须耐心倾听和热情说服,平稳老百姓情绪。然后,充分发挥司法所矛盾调解优势,想方设法化解矛盾。”

    除了加强内部管理,常营司法所高调解率还得益于另一“法宝”,即“两室三化四联动”矛盾调处机制。这项机制强调充分发挥社区法律服务室、矛盾调解室以及社区工作者、离退休干部、社区居民等广大群众的作用,筑牢预警排查“前沿阵地”。在此基础上,针对辖区居民成分复杂、类型多元的实际,构建起基础建设网格化、组织建设网络化、调处机制体系化的调解处理机制,并充分发挥地区多元调解专项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加强与法院、派出所、劳动部门、辖区物业公司等各个部门协调联动,力争接到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够第一时间解决。与此同时,司法所还为每个社区配备固定的律师团队,将专业法律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据了解,2008年以来,常营乡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及联合接待室共调解纠纷5438起,该乡也成为辖区双桥法庭管片的5个街道乡镇中案件数量最低的地区。

    在演好矛盾化解这场“重头戏”的同时,如何保证辖区内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同样是常营司法所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2年,一项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心灵启航”项目率先落户常营。该项目与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专业力量合作,对矫正对象突破传统管控模式,借助法律、心理、专业社工力量,使他们敞开心扉,重新面对生活。项目实施一年来,常营司法所收获不少成功案例,张羽(化名)就是其中一个。

    年轻漂亮的张羽出生在一个条件不错的家庭,从小的一帆风顺让她有些玩世不恭。为寻求刺激,她竟多次盗窃商店衣物,最终因盗窃罪被判处缓刑,成了常营司法所的矫正对象。“以往,社区矫正人员虽按时到司法所报到,交思想汇报,可都跟我们有一定心理隔阂,不愿意和我们这些‘管理者’亲近。”蔺军说,张羽最初也是如此。不过,自从她成为“心灵启航”项目的一员,情况便大不相同。参加了几次项目组的集体活动后,张羽便开始恢复她开朗的性格,并逐步向大家敞开心扉。慢慢地,张羽成了常营司法所的朋友,司法所则成了她能够信任的“知心人”。如今,她的时装网店开得红红火火,时不时还会为司法所的“姐妹们”提供点时尚建议。

    据了解,目前,常营乡已经有7名来自保障房社区的社区矫正人员参与到“心灵启航”项目中,这7人目前基本都已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蔺军说,司法所准备今年继续争取政府支持,摸索开展形式更加多样的矫正暖心行动,以促使矫正人员回归社会。

    朝阳区司法局副局长胡胜利告诉记者,常营司法所是朝阳区43个司法所的一个缩影和代表,该所紧紧围绕朝阳司法局“重基础、抓服务,兴文化、强作风”的工作定位,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以服务百姓、维护地区稳定为己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特别是在处理群体性矛盾纠纷方面成绩显著,有效维护了地区稳定,为地区发展、百姓和谐安居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既受到了群众的信任,也展现出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的良好风貌。

    记者手记

    350平方米的面积,7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1个约可容纳百人的大厅。作为北京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的常营司法所,彻底扭转了记者对基层司法所办公条件简陋、狭小的旧印象。而这里的工作人员中,两名司法助理员分别拥有博士和硕士学历;两名专职人民调解员都是当地具有相当威望的老居民;两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是对常营情况“门儿清”的本乡人;而快人快语的所长蔺军则是当之无愧的“知心大姐”。人员的老中青搭配、优势互补,成了常营司法所工作开展的可靠力量。同时,作为基层单位,这里丝毫不曾疏忽管理,每周例会、每月辖区干部会、每季度辖区活动一样都不少,且全乡11个社区的司法专干全在“被管理”范围内,从而形成了上下一盘棋整体联动格局。

    通过对常营司法所的采访,记者感到,优化的人员结构、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加之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常营司法所成功的关键,而这又何尝不是每一名“平安”守护者不可或缺的“武器”呢?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张五星:善于调解的司法所长
·河南:把司法所打造成管理服务综合平台
·上海金山石化司法所赴青浦监狱开展狱内帮教
·乌市八一街道司法所有家QQ“法律四合院”
·山西晋城市南街区司法所以案说法促普法
·河北石家庄市乡镇街道全部建起司法所

·河北石家庄市乡镇街道全部建起司法所
·司法所长唐泉头被追授二级英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