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未管所】未成年犯学会互助互爱
王刚(化名)因为不熟悉一道工序,碰了碰旁边刘华(化名)的胳膊问:“喂,这口袋边怎么做啊?”刘华瞟了一眼王刚答道:“没见我正忙着嘛,这么简单的活都不会,笨死了。”王刚回瞪了刘华一眼说:“有什么了不起,不用你教。”王刚喝道:“好,有本事你不要找我!”
这是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里演绎的一段情景剧。演完情景剧,民警给两名“演员”和5名“观众”共7名未成年犯布置了3个问题:王刚和刘华的做法有哪些不对?如果你的朋友这样对待你,你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是剧中人,又会如何处理?
待7名未成年犯写下答案后,民警总结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相互尊重是促成友好交往的基础;大家一起服刑、一起成长,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应该互助互爱。
这是江苏省未管所试点循证矫正的一种尝试。
据了解,江苏省未管所确定7名未成年犯为循证矫正对象,其中男性5名,罪名分别为抢劫、盗窃和强奸;女性两名,罪名分别为抢劫和盗窃。7人通过评估再犯风险均较高。
“我们确定试点对象后,在评估犯因性需求、制定矫正项目时下足了功夫,力求精准,确保效果。”江苏省未管所副所长刘勇说。
据介绍,江苏省未管所对试点对象进行了全方位测试,并通过面谈、阅档、自述等多种途径,了解他们的成长史、生活史和犯罪史,准确评估犯因性需求;选拔7位优秀民警组成矫正工作团队,与10多名国内知名心理学、教育学和犯罪学专家建立工作联系,共同设计制定可行性矫正项目。
记者翻阅档案时看到,7名未成年犯每人都有一本厚厚的循证矫正档案,里面详细记录着犯因性需求以及矫正计划。
陈建东(化名)今年17岁,两年前因犯抢劫罪被判刑6年半。他的档案里这样写着:经分析,陈建东的犯因性需求主要是社会功能不足、同情心缺失、存在犯罪思维、自主性缺失、有暴力倾向。
档案还对陈建东每一个犯因性需求的形成作了详细说明。如社会功能不足,是因为从小其父亲跑运输、母亲在外打工,又较早辍学,缺少系统的基础教育,加上长期受同伙和不良网络游戏的影响,导致其缺乏与人交流、与人协作、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能力。
吴焕是负责陈建东循证矫正的辅导民警。他说:“我们根据陈建东5方面的犯因性需求制定了相应的矫正计划,目前,针对其社会功能不足的矫正项目,已制定完成并实施。”
记者注意到,37页的陈建东《社会交往矫正项目》分为矫正目标、工作原理、干预方式、进度安排、绩效评估5个方面。进度安排中,有熟悉环境和面对现实、学会诚信和信任、学会尊重和理解等10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容不同、课时不同,循序渐进。
以学会诚信和信任为例,其中有1个课时思考以前有没有失信经历,谈认识与感受;两个课时听民警讲诚信故事,写800字听后感;用两个课时做信任背摔拓展训练。
“这里最大的不同便是对象的特殊性,他们还是一群孩子。开展试点时,必须用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去摸索和实践。”刘勇说,循证矫正需要征得罪犯的同意,罪犯有意愿并配合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未成年犯非常敏感,不愿意自己被区别对待而成为“另类”,被同伴笑话。
据介绍,在江苏省未管所,测试、面谈了解犯因性需求时,有试点对象的监区对全监区所有未成年犯进行了测试和面谈。谈话中也从不涉及试点、重新犯罪风险高这类敏感词。
陈建东告诉记者,他觉得民警对他的关心比以往多了,教育活动也增加了。“这样挺好的,知道怎么与人打交道,让我对出狱后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他说。
·对社区矫正工作创新的思考
·600多社区矫正人员从阳光中途学院“毕业”
·湖南津市模式:从纠纷化解到社区矫正
·密切配合 主动出击38小时社区矫正人员重回视线
·对社区矫正工作创新的思考
·西宁市城北区举办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专题讲座
·西宁市城北区举办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专题讲座
·青海省社区矫正管理人员 业务培训班圆满结束
·北京昌平: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研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