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担当,是改革中特别需要提倡和发扬的一种风格、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感,也是当前我们一些同志的“软肋”
“在改革面前,上海没有退路”,韩正同志浦东一言,道破了上海发展全局的一个核心规律,也振奋起上海广大干部的改革激情和 “那么一股气”。
说改革没有退路,这既是一条一般规律,也是上海走到今天的一个阶段性特征。上海已到了不深化改革就不能前进的阶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退是没有出路的。尤其是深水区的改革,要么涉水前行、抢滩登陆,要么裹足不前、淹溺而没,而后退回头,更只能坠向深渊。上海经济转型起步早,在转型和调整过程中,一系列新的制度障碍和体制壁垒已经日益显现。我们率先碰到了制度创新等紧迫问题,这实质上是新兴的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如果不加快改革,“排头兵”和“先行者”的步伐就会受到羁绊。
上海作为开放前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的挑战,也面临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国际经济格局大洗盘,以及跨国公司产业布局大调整的独特机遇。如果我们的审批制度等不厉行改革,那么不但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会被错过,企业也会被“审”垮,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受到损害。上海是个大都市,一方面海纳百川欢迎四方,另一方面城市承载也接近极限,如果我们不抓紧以人口管理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革,就会酿成积重难返的大问题。上海又是个开放度很高的社会,我们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和“七嘴八舌”之中执政,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高涨,如果我们不能加快 “执政方式现代化”的深层改革,就会落伍,就会交不出合格答卷。因此,改革没有退路,我们要清醒认识这个大势,充分认识这个规律。我们尤其要“自断退路”,丢掉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走出任何一种认识误区。“自断退路”,就是破釜沉舟般的义无反顾,就是风雨路程中的勇敢担当。
改革既然没有退路,就特别需要我们“敢担当”。敢于担当,是改革中特别需要提倡和发扬的一种风格、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感,也是当前我们一些同志的“软肋”或曰“要害”。我们今天讲“敢担当”,不是一般性地讲要勇于负责,不要推责诿过,不要踢皮球、卸肩胛,不要王顾左右,而是讲在新一轮改革中,要有“必须试、必须闯、必须成功”的担当。当前的改革,是涉险滩,是啃骨头。面对仍然存在的观念障碍,我们敢不敢破除;面对利益固化的藩篱,面对改革必然要影响一些利益群体的格局调整,我们敢不敢迎战这个“很大的挑战”,都是很现实的担当。
改革不会风平浪静,不可能一马平川。“闯”就会有风险,我们要有不计个人得失,不纠结于一己荣辱进退,甚至不过多顾虑“历史评价”这样一种公心,来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和人民利益的具体化。面对只能向前没有退路的改革,还是要提倡“想干事、能干事、干大事、干成事”的那么一种精神,提倡殚精竭虑、吃苦耐劳的那么一种作风,提倡败而不馁、百折不回的那么一种坚韧,坚决与贪图安稳、躲避风险这新形势下另一种“享乐主义”划清界限。我们全社会,更要有“激励改革、宽容失败”的氛围,决不能使改革者动辄得咎而不敢担当,决不能叫担当者后顾重重而却步不前,更不能对“敢试敢闯”漠然旁观甚至横加指摘。
改革没有退路,当然不是乱试乱闯。“敢担当”,也不是鲁莽行事、拍脑袋决定,而是要靠科学决策。这就将提高干部素质的问题凸显出来。干部素质要提高,我们天天讲,为什么今天尤其重要、特别紧迫?因为进入深水区的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队伍,而我们这支队伍,又面对着崭新的形势变化和诸多原来不熟悉甚至不懂的知识。例如我们上海不少同志,过去对制造业如数家珍、长袖善舞,而对现在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知之不深,有点捉襟见肘;又比如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尤其是面向世界的结构调整中,出现大量从未有过的新兴业态、企业组织方式、交易方式等等,如果我们因为不懂、没见过或者“文件里本本上没有”,就轻易说不,就会做削足适履的事,更难以“按照国际惯例做好顶层设计”;再比如处在新媒体时代,如果我们既不习惯在众说纷纭的态势中执政,也不熟悉新形势下民意舆情酝酿、起始、生成、聚集、流变、消散、转移的走向和规律,我们的执政能力就会不适应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也会抓不住群众路线在上海的新特点、新要求、新规律。
总之,我们讲要培养一支政治、业务双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是说各级干部的素养素质,要与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相适应,才能真正担当起改革的责任——“艺高”才能真“胆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