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怡然
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些领导干部坐的小车里,装上了窗帘,行人看不到车内的人,坐车的领导也瞧不见外面。于是就此展开了一场争论:小车要不要装窗帘
反对和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最有疗效的药方,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真正与群众心贴心、心连心,就不会热衷于摆花架子,也不会自以为高人一等,追求特殊化、贵族化,以致贪图安逸、颓废堕落。相反,一定会对“四风”产生免疫力,具备抵抗力。而密切联系群众的前置条件,便是经常而广泛地与群众在一起,接地气、长底气。
然而这些年来,对某些领导干部而言,甭说“与群众打成一片”,就是手握手的问候、脚碰脚的聊天、面对面的交流,都成了难事、稀罕事。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媒体曾报道过一种脱离群众的现象:有些领导干部坐的小车里,装上了窗帘,小车行驶途中,窗帘紧闭,行人看不到车内的人,坐车的领导也瞧不见外面。于是就此展开了一场争论:小车要不要装窗帘?当时,笔者即撰文认为,无形的隔阂比有形的屏障更危险。而如今,横亘在干群之间的,岂止一块小小薄薄的窗帘?
前段时间,新华社记者在各地采写了一批揭露脱离群众现象的报道,传递了眼下群众的一些“说法”:现在车多路宽了,有的干部离群众却越来越远了;通讯手段发达了,和有的干部说话却不容易了;面见干部难了,都跑报纸电视上了……
不仅有“说法”,且眼见为实。如记者到南方某县某部门采访,被拒之门外,门卫坚称“不预约不行”。终获准进入,又须安检,其严格程度丝毫不亚于机场。在一个区级机构,记者进大门和进大楼连续遭遇门卫盘问,并要求楼内人员打电话到门卫室确认后,方才能够入内。进得电梯后,无论如何也按不了楼层按键,这才发现须由工作人员刷证识别后才能启动电梯。记者慨叹道:科技进步都用来防控谁呢?记者求见基层干部尚且如此层层阻隔,普通群众又将遭遇怎样情状?
更严重的问题是,有些干部的群众观变味、扭曲,把自己禁锢于高楼深院中,不愿主动接触群众,甚至不敢多见群众,在自己的身边、心里皆筑起 “绝缘层”、“隔离墙”。即便偶尔到了基层,也是蜻蜓点水;即便见了群众,也会貌合神离。长此以往,群众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从何体味感悟;群众心底的话语诉求,如何听得真切?党政机关的安保措施固不可少,但顾及群众感受、与群众保持通畅联系,难道不更重要?鱼水关系一旦异化为油水关系,蜕变为水火关系,执政党的危机便不言而喻了。
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历届党的领导人做过许多论述,其中的道理既深刻也简单。借用李瑞环同志在其新书《看法与说法》里的话说,就是“群众最可敬,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社会的财富靠他们来创造;群众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就真心实意地支持你;群众最可怜,他们的确有许多实际困难,但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群众最可畏,不管什么人,惹怒了他们,就可以使你垮台。”
他主张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以诚待人,广交深交一批敢于反映真实情况的朋友。通过信息网络、问卷调查等现代手段,及时收集和处理来自群众的信息。对顺口溜之类的东西也要重视,“上山下水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这些近乎大白话的箴言,道出的正是历史唯物观的真谛。热爱群众、敬畏人民,始终与群众在一起,正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特质与品行。
诚然,在数字化时代,与群众键对键、屏对屏、鼠标对鼠标、手机对手机的沟通很有效,建立亲密的网友关系也裨益多多。但这无论如何都替代不了面对面的交谈、心与心的碰撞。要是领导干部不情愿、不善于“身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就是空谈。而“不密切联系群众”就是无能与失职的表现,真该有本领恐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