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渍的衣服干了后像“银色铠甲”
7月2日,记者见到邹本双时,他所在的防暴队一分队一小队正在进行上铐搜身训练。这名队里的狙击手扮演的角色是犯罪嫌疑人,正趴在地上接受队友的 “搜身”。
“我们进行的是伏地上铐、卧姿搜身。”邹本双介绍说。在他的讲解下,记者得知,只是 “上铐”训练一项,队员们就要训练包括立姿、跪姿、扶墙、伏地等几种方式。
这也是防暴队叫响的 “把战斗力生成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训实、训细、训精”的一个体现。
“伏地上铐主要是针对一些穷凶极恶的歹徒,这样的姿势,歹徒的反抗难度较大,有助于保护防暴队员的自身安全。”邹本双说。
由于天气炎热,邹本双满脸都是汗。 “擦擦汗吧。”记者有些不忍。
邹本双满不在乎地说: “没事,都习惯了。今天还行,应该是训练以来汗出得最少的一天。以往汗出多了,盐都渗出来了,衣服干了以后有一圈一圈的白,我们都说自己穿的是 ‘银色铠甲’。”
从难、从严、从高的训练还体现在大型战术演练上。7月2日上午,骄阳下,防暴队进行人群控制的战术演练。这是全体队员参与的课目。
记者看到,演练场的一台装甲车旁,几个人蹲在地上激烈地讨论着。小队长孙书恒负责这次演练的现场总体策划,他在地上画了简单的示意图,和另几名小队长讨论车辆的行进路线及队列的推进方向,着重敲定了一些细节,布置人员和车辆到位等。
在任务区执行任务,维和警察防暴队受领处置群体性暴乱骚动的任务较多,防暴队对人群控制战术的训练力求精益求精。
演练开始。队员按规定队列推进至“静坐人群”,3台装甲车及医疗车等车辆跟随其后。队员按照对 “静坐人群”用英语喊话劝告离散——对方提出谈判要求——谈判破裂——再次警告——谈判又破裂——警械队形向前推进——人群开始扔石头、燃烧瓶等——防暴队员警告,打催泪弹、烟雾弹——装甲车清障、狙击手到位、摄像取证、灭火队跟上——抓捕的程序进行演练。演练 “完美”结束时,这场演练的现场指挥员、防暴队副队长范佳强和队员们已经在烈日下暴晒了一个多小时。
“训练场就是战场,每个细小的动作都关乎维和行动的成败。”范佳强告诉记者,防暴队坚持 “按实战标准锤炼过硬队伍”,按照联合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建设的相关要求开展全程实战化训练,有效提高了队员们的实战能力。
队员们还通过场地 “诸葛亮会”、“智力公关群英会”等,对战法战术进行革新改进,提炼出了20秒钟更换防毒面具 “快捷键”、防暴头盔便携式挂钩等小发明,对提高作战效率、保护队员安全作用非常大。而这些靠汗水和智慧催生的创新,也会让以后的维和队员受益。
记者在太阳下站了一会儿,胳膊就被晒得生疼。孙书恒告诉记者,这样的课目经常要反复演练好几场,最多时连着训练4个多小时,防毒面具要戴2个多小时。
“演练完,我们将防毒面具摘下的那一刻,脸上头上的汗水就顺着淌进衣服里了……”孙书恒说。
“有时候觉得特别累,但摸一摸胸前的五星红旗,就又觉得充满了力量。”孙书恒将手放在左胸前的五星红旗标志上, “因为我们和祖国在一起。”
攻克“利比里亚式”英语
相比战斗队队员的训练,防暴队语言队队员的培训更多侧重于语言的训练。
7月1日晚上,在维和培训部教学楼二楼,记者看到,防暴队语言队队员戴着耳麦,边听边在一张纸上记录着。
和队员们一起培训的防暴队队长国向东对记者说,队员们正在进行听力和写作训练,在听完一个英语报案后,详细记下报案记录,并撰写一份报告。
因为防暴队要与联合国及利比里亚当地政府进行沟通、受领任务,并经常要与当地人交流,语言技能很重要。利比里亚讲的是英语,但由于当地人口音较重,发音与标准英语有很大差别。为此,队员们找了各种资料来研究掌握当地的发音特点和习惯,并进行了大量训练。他们还建立了“英语角”,利用点滴时间开展“每日一句、每日一讲、每日一练”,提高语言能力。
队员张政平坐在第一排,气定神闲地做着记录。这和下午记者见到他时的样子判若两人。当时记者与他聊天时,这个1988年出生的小伙子居然有些局促,右手不时地抓一下裤兜。按队友的话说, “他这人特老实,但一上训练场就毫不含糊”。当记者得知他是英语专业8级水平时,对他肃然起敬。
“我们语言队队员大部分都是专业8级。”国向东说,大家在这里不仅要培训口语、阅读与写作,更重要的是学习联合国的一些人权与执法理念、维和人员的行为准则及法律责任等。强化维和理念,才能更好地完成维和任务。
晚7时许,正参加语言训练的赵微告诉记者,她得到一个小道消息:队员朱强今天过生日,队友们晚上要给他搞个生日party。
会是怎样的一个生日party呢?我们决定去看看。
敬请关注下期“蹲点一线”报道。(记者 杨 丽 高学德 李文杰)
·首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举行汇报演练
·中国维和警察队员们正在展示小组应用技术
·中国将首次向非洲派遣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
·广东:维和警察:继续弘扬维和精神
·维和警察林昌铨:在东帝汶的534个日夜
·中国驻东帝汶维和警察工作回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