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生日”和“维和爸爸”
7月1日晚上,廊坊市下起了大雨。防暴队除了外语队的队员外,其他队员的作息时间有了变化。
平时晚上7点到9点进行战术训练,9点以后还有半个小时的体能训练,10点钟熄灯,下雨也不影响训练。但这几天不能透支体力,于是队员们有了难得的轻松时光。
晚上8点多钟,维和培训部宿舍楼,防暴队一分队三小队小队长朱强被两名队友强拉着向同楼层的会议室走。会议室门被推开的一刹那,掌声和祝福声同时响起:“生日快乐!”
十几个队员把朱强围住,桌子上摆着生日蛋糕。朱强的神情由愕然转为惊喜、感动。这帮家伙,居然事前一点没让他知情。
“干杯!”一罐罐可乐碰在一起。大家用喝酒的架势将可乐灌进喉咙里。“训练期间一滴酒不能碰”的规定,是队员们不能逾越的雷池。
一分队三小队除了朱强来自广东边防,其他人都来自黑龙江边防。但朱强很自然地将战友们称为兄弟。“在这个集体里,我有一种家的感觉。”他说。
体会到家的温暖的不止朱强一人。防暴队政委盖立新告诉记者:“‘从严治警的同时,更要强调从优待警’是防暴队临时党总支一直坚持的原则。”
“我们防暴队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家庭。”采访中,许多队员都这样对记者说。
“维和爸爸”滕利辉的宝宝已经出生近80天了,宝宝自打出生就没见过父亲。“虽然我的宝宝暂时没感受到父爱,却享受了更多的爱。”滕利辉说。他从钱包里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这是我们二分队全体35名队员写给宝宝的一封信,我每天都带在身上”。
滕利辉表情严肃地给记者念起来:“宝宝,请原谅在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的爸爸不能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因为他的胸前飘扬着五星红旗……因为他是我们需要的战友。宝宝,你别遗憾,我们都爱你。”信的后面是队员们的签名。
“每次看到这封信,我都特别感激我的队友。我要把信裱起来,永远珍藏。宝宝长大了我会告诉他,爸爸和他的战友担负了一项多么神圣的使命。我希望宝宝以后能像爸爸和他的战友们一样。”滕利辉眼中闪动着深情的光芒。
一针一线都需要带到国外
任务区的繁重任务和艰苦条件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出来的。对于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的维和警队,后勤保障非常重要。
这支成建制防暴队出国后要自建营区,所有的保障供给都要自己解决。
“任务区条件复杂艰苦,小到一针一线都需要队里自己准备。”7月1日下午,在防暴队的库房参观时,防暴队副队长范佳强告诉记者。
由于要处理不同的事务,范佳强的身上挂着3部不同频道不同用途的对讲机。“我们要做好各种生活用品的全面采购,真有一种要建一个家的感觉。”他说。
看了库房里的东西,记者终于明白“要建一个家”意味着什么了。除了每名队员所需的警用装备、器械,大到各种电器,还有米面油调味品、甚至发电机,小到电线、铁丝、螺丝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准备不到的。”范佳强说。
有两位队员曾有过维和经历,他们告诉记者,以前在国外为了“淘”到某个国内常见的药品,或一个小配件,曾经托人去邻国想办法买回来。所以,一些生活工作必需品尤其是药品必须要准备齐全。
“我们还有一些要运走的车辆,这里放不下,带你们去看看。”范佳强说。于是,记者看到了新奇的装备:装甲车、运兵车、炊事车、冷藏车,甚至还有洗澡车。
“我们现在共接受各类物资1000余种、10余万件,其中药品就有400余种。”后勤分队队长魏兵告诉记者,“这些装备、物品都要走海运运到利比里亚,一般要40天左右才能运到。”
“联合国会为我们提供一些肉制品,但蔬菜需要自己准备。我们带了些菜籽,准备自己种。但那边太热,蔬菜不好生长,只能种些耐热、容易长的菜。”魏兵说。
由于联合国的甄选考核突然提前到了7月3日,记者的采访不得不被迫中断。在和政委盖立新道别时,他对记者说:“我们这支队伍已经锻造成为一个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战斗堡垒。我对官兵们完成这次维和任务有信心。”
但是,他也坦言,只有等维和任务结束,把队伍中的所有队员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带回来,他大脑里绷着的那根弦才能松下来。
挥挥手,告别我们的铁血队员们,祝愿这支肩负光荣使命的队伍顺利出征、平安回来!
7月7日,记者收到了防暴队员发来的短信:“防暴队今天顺利通过了联合国甄选评估……”(记者 杨丽 高学德 王一鸣)
·首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举行汇报演练
·中国维和警察队员们正在展示小组应用技术
·中国将首次向非洲派遣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
·广东:维和警察:继续弘扬维和精神
·维和警察林昌铨:在东帝汶的534个日夜
·中国驻东帝汶维和警察工作回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