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法治建设

[聚焦城镇化]城镇化应防止出现“城市病”

2013-07-10 09:44:2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时提出

城镇化建设应防止出现“城市病”

近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一些常委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如何破解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城市病”纷纷献计献策。

报告在谈到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时指出,“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聚集区人居环境较差。[详细]

代表委员声音:

·陈述涛委员

“我担心在进一步城镇化的过程中,会使大城市、特大城市负担更重,将来没有办法治理。建议对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一定要站在更长远、更科学的角度去论证。”

·蔡昉委员

如何避免“城市病”,归根结底不在于我们要不要城市化,而是要转变城市化的管理方式,“城市病”是可以避免的。

·陈喜庆委员

“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确实要防止‘城市病’。”现在各地城镇化建设有一种冲动,但是这种冲动还停留在土地的城镇化,停留在土地经济、土地财政的冲动上,而没有特别关注人的城镇化。人如果没有城镇化,他们进城以后没有工作,又居住在非常简陋的地方,将酝酿巨大的社会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王士岭

有些地方为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注重考核的是规模和速度,忽视了质量和生活保障问题,制约了城镇化健康发展。因此,推进城镇化发展速度和提高城镇化质量保障必须同步。一是要提高入住城镇人员的素质水平和生活保障,二是要强化城镇化配套发展供需比例的平衡。

·彭森委员

城镇化问题很复杂,任务也很艰巨。特别是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到城市以后没有享受到城市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所以积累了大量的“半市民”或者“准市民”,造成城市二元结构等新问题,这应该在下一步城镇化过程中优先给予解决。同时,城镇化不仅仅要着眼于城市的现代化,还要考虑城乡的统筹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一些工作的目标要考虑如何做好城镇发展规划、城市定位、城镇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城乡的统筹发展。重点是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交换,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也是我们工作中需要突出的重点。[详细]

·辜胜阻委员

“城镇化要解决‘人往哪里去’,关键在于提升中小城市的人口聚集功能。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城市群,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和辐射作用,以大带小,把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纳入块状的城市圈内;另一方面要依托县城发展中小城市,提升其人口聚集功能,鼓励更多的人就地城镇化,减少城镇化过程中‘候鸟型’和‘钟摆式’人口流动带来的巨大社会代价。”[详细]

·侯义斌委员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在城镇化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城镇的物理建设,还应该考虑产业布局、服务系统、文化教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来做很好的规划,顶层设计好了,才能避免浪费或者走弯路,才能体现科学发展,才能达到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详细]

[责任编辑: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