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民满意大平安”山东九年之变
汇聚民力搭建平台共创大平安
□平安中国行
75岁的曹修澍老人是山东省济南市建新社区的一名平安志愿者,人送外号“火眼金睛”,因为他总能发现身边一些影响平安和谐的小事,上报给网格长或社区干部。最近,他提出社区外施工需加高围墙的建议又被社区采纳了,老人高兴地逢人便说:“平安靠大家。”
在山东,有许许多多像曹修澍这样的平安志愿者,在党委、政府搭建的平台上,为“平安山东”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把身边小平安累积成山东大平安。人人共创平安,已成为山东一道独特而又靓丽的风景。
“平安山东创建之初,参与主体和创建载体都较为单一,机制也不够灵活。近9年来,已经一改平安建设由政法综治部门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主体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载体建设方面,从传统走向科技,善于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服务;在机制建设方面,善于利用市场化方式,给平安创建注入强大资金动力。”山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才利民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人员之变】
创建主体从单一到多元
一名外地人搭上山东滨州“的哥”李建华的车,李建华发现该人神色有些异常,联想到5分钟前广播播放了公司转发的“110”协查通报:附近有人蒙面抢劫。待男子下车后,李建华立即与警方联系。据此,警方很快将该犯罪嫌疑人抓获。
2012年以来,滨州市组建了物业、保安、环卫、公交出租、社区巡逻、治安志愿者六支队伍,李建华就是其中一名志愿者。截至目前,这六支志愿者队伍人数达到了6万人,提供各类治安信息7000余条,协助破案100多起。
“滨州在编民警占全市总人口的万分之六点五,为全省最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社会治安形势复杂严峻,仅靠公安机关的力量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滨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炳山说,滨州通过调动群众积极性,广集民力,群防群治,确保平安共建。
为弥补警力不足问题,山东各地在推进平安建设过程中,积极发动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动员组织人民群众的新办法。9年来,山东平安创建的主体逐渐多元化,群众参与更为主动。
在诸城市辛兴镇辛兴社区服务大厅,设有“志愿者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王凤玉告诉记者,社区发动建立了党员、青年、五老等五支志愿者队伍,他们积极参与调解、巡逻等工作,对平安社区创建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了解,仅诸城这一县级市就有志愿者队伍2000多支。
针对基层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的局面,各地还纷纷发展壮大调解员队伍,用群众身边人化解群众身边事。淄博市沂源县推广家族调解员制度,在农村同一家族成员中确定1名至3名辈分高、有威望的人员担任家族调解员,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平安建设光靠政法综治部门、党员干部,显然孤掌难鸣。如何让广大群众成为平安建设的最大主体,近年来各地一直在探索创新之路。平安志愿者、人民调解员、社区工作者、群防群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本身就来自群众,服务群众,说群众话办群众事,平安才有了最强大根基。”山东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张志华说。
【载体之变】
创建渠道从传统到科技
一大早,潍坊市临朐县沂山镇小官庄村民侯孝仁气呼呼地赶到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质问工作人员:“为什么我的社保卡办了一个月还没办下来?”对于工作人员的解释,他还是不大相信,准备到县里去问个明白。
工作人员告诉他,要找县里干部咨询不用跑去县里,镇里开设了“E维稳工作站”,可以和县“E维稳运行中心”值班干部视频通话。坐在电脑前,视频那头值班干部告诉侯孝仁:办社保卡环节较多,期限为三个月,请耐心等待。
“活到60岁,俺还是头一回碰到这样的新鲜事,通过视频对话让我少跑了四五十公里路呢。”侯孝仁有些激动地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临朐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冯波告诉记者,临朐最远的乡镇距县城超过60公里,群众到县里咨询或表达诉求极为不便,往往解决了问题也跑出了一肚子气。视频接谈及时答复群众,促进了平安和谐。
以信息化为支撑,济南市公安局于2012年7月创建了民生警务平台,开通民生警务热线、手机短信、电子邮箱、手机客户端,全方位、24小时接受群众咨询求助、意见建议、投诉举报。一年来,累计受理办结民生诉求事项7.7万余件,提供在线咨询4.5万余件,群众满意率99.1%。
9年来,科技创安已经成为共创“平安山东”的重要载体。各地公安机关还纷纷建立了以视频监控为主体的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有效提升了打击犯罪效能。
在烟台市经济开发区工委委员、政法委书记吕永坤看来,9年的共创平安路,最大的变化是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服务,从最初的重管理到管理与服务并重,再到现在的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平安创建找到了最好载体。
他举例说,开发区有流动人口30多万。以前,流动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给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开发区转变思路,将医疗、子女就学等服务功能下放到社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就能得到这些服务。之后,流动人口纷纷主动上门办证登记,不仅解决了管理难题,还增强了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从传统到科技,从管理到服务,这就是九年来平安创建载体之变。只有这些载体不断地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功能和内容,才能让‘平安山东’建设充满新的活力,青春永驻。”张志华说。
【机制之变】
筹资平台从财政走向市场
“从2005年到现在,每年我都是村里第一个投保的。”聊城市高唐县清平镇沈庄村村民贾玉山告诉记者。他投的是一款名叫治安保险的险种,保险金每年30元。
贾玉山说,2005年底,他家中被盗,损失近7000元。他投了治安保险,于是联系了保险公司,10天后就收到了6800元保险理赔金。
“一天一毛钱,全年保平安。”贾玉山算了算这笔账,觉得很合算。
平安创建需要大笔资金,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高标准的需求。特别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人员分散,人防物防技防水平相对薄弱,资金缺口更大。为改变这一现状,山东于2003年创造性地试行了治安保险制度。
所谓治安保险,就是居民每户每年向保险公司交几十元不等的保费,给家庭各类财产投保,一旦发生各类风险,造成损失的,保险公司给予一定额度的理赔。保险公司每年从保费中抽出一定比例作为建设资金,用于当地专职巡防队伍、技防建设等,逐步提升当地治安防控水平。最终是政府、群众、保险公司三方共赢。
截至去年年底,治安保险在山东地市一级得到全面推广,全省开展治安保险的县(市、区)多达125个,参保居民户762万户,覆盖率达25.4%。
在平安创建中,视频监控建设需要的资金最多,一些地方财力有限,怎么办?山东一些地方改变思路,与通信公司合作,通过社会单位之力共建防控体系;通信公司获独家代理权,得以逐年回收成本。
“平安建设,资金是保障,单靠财政支付,显然力不从心,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山东综治市场化机制健康运行。这一机制有力地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张志华说。(记者 余东明 周斌 姜东良 孟伟阳)
·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谱写平安山东新篇章 违法犯罪“零容忍”“平安山东”从小案抓起
·
·“平安山东”从小案抓起
·建设平安山东法治山东聚焦公正司法为人民
·才利民出席全省公安工作会议强调深化平安山东法治山东建设
·2012山东公安谱写华彩篇章推进平安山东建设
·2012山东公安谱写华彩篇章推进平安山东建设
·山东:建设“平安山东”
·做好十八大安保 深化平安山东建设
·山东省政法维稳工作暨平安山东建设表彰大会召开
·山东省政法维稳工作暨平安山东建设表彰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