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海淀法院创新机制加强“平安海淀”建设

2013-07-09 14:49:2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始终将涉诉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工作作为“平安海淀”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采取法院出资、法官捐赠、慈善人士捐款、设立专项慈善基金等方式,帮助涉诉困境未成年人解决生存、回归家庭、教育、就业等困难,探索建立了涉诉困境未成年人司法救助机制。

    一、建立健全涉诉困境未成年人司法救助机制

    经过不断探索创新,海淀区人民法院逐步建立健全多种途径帮扶涉诉困境未成年人的司法救助机制,解决了涉诉困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困难。

    一是多方式救助帮扶在押未成年人。连续25年回访少管所、看守所等未成年人羁押场所,赠送图书、衣物、教学用具、生活用品,解决其实际生活困难,并对在押的未成年人给予心理矫治。

    二是成立专项基金救助涉诉困境未成年人。通过慈善组织与国家救助相结合的救助模式,设立判后救助专项基金,制订《判后救助专项基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至今已救助35名涉诉困境未成年人,解决他们生活、医疗、教育及就业的困难。

    三是建立志愿者团队参与救助。成立“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签订涉诉困境未成年人救助项目,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涉诉困境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

    二、 规范涉诉困境未成年人司法救助的运行机制

    为保障涉诉困境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工作顺畅,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就救助程序进行了严格规范。

    一是规范涉诉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对象。包括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被告人或被害人、在校大学生、被害人的未成年子女,或生活、回家、就学存在困难,或有流浪、残疾、被拐、少数民族,或有心理、生理疾患的未成年人均纳入救助范围。

    二是规范涉诉困境未成年人救助途径。在案件审理前,少年法庭通过参与社会调查,为涉诉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回家的车票,提供励志、学习方面的书籍,为流浪未成年人寻找失散的亲人,联系就读学校等多种救助途径。

    三是规范专款专用。2012年2月,海淀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在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童缘”项目的资助下,设立了“涉诉困境未成年人救助基金”,依托“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定期向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申请救助款,并及时反馈救助款用途,做到专款专用。

    三、 多方联动拓宽救助渠道和救助范围

    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救助孤残、流浪未成年人。与北京市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联手救助多名无家可归的流浪未成年犯,开创了法院与专门救助重刑犯遗孤、残疾儿童的非政府机构合作的先例,建立了相对固定、长效性的合作机制。今后,海淀区人民法院将积极向政府申请未成年人司法专项救助基金,进一步满足涉诉困境未成年人的救助需求,并逐步将救助范围扩大到民事、行政诉讼领域,推动公检法三机关联动建立体系化的未成年人救助程序以及未成年人司法救助站,实现建立慈善机构与政府部门合作互利的救助机制。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