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以南的河北省霸州市以温泉而闻名,被称为温泉之乡,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当地一些非法开工的作坊式的小电镀厂,没有任何的污水处理设备,直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盐酸、废酸水排放到池塘河沟内,严重污染当地水源,危害老百姓健康,让温泉之乡的美誉蒙尘。
根据公安部部署,在电镀厂污染重灾区的霸州市和永清县,当地公安机关迅速成立专案组,组织精干警力逐一排查,对涉嫌构成污染环境罪的小电镀企业和个人立案调查。
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池塘,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6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了霸州市杨芬港镇东上寨村某电镀厂,该厂是警方查处的多家污染企业之一。
霸州市公安局杨芬港镇派出所所长潘庆华告诉记者:“我们接到专项行动的通知后,加大警力对辖区内有可能存在污染的工厂进行了检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电镀厂存在排放污染废水的迹象,随后提取电镀厂排污水槽和水坑内的液体进行了检测,并确定了废水确实存在污染的事实,锁定厂长翟某为犯罪嫌疑人。”
经过调查核实,涉案的电镀厂使用的原料有硫酸、盐酸以及含有锌、铬、镍等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排放到了池塘内,所排污水PH值均在2.5至3.0之间,造成周边水体酸性和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电镀厂现在已是人去楼空,硕大的院内零零散散地堆放着盛放工业原料的袋子。所长潘庆华说:“其实这个厂子就是一个黑作坊,没有任何营业手续。”
电镀厂的厂房十分简陋,只是一个简易的作坊,到处锈迹斑斑。记者看到,厂房内有几个1.5米长的塑料容器,容器里面存放着黑如墨汁的工业废水。办案民警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用来电镀的废水,里面含有强酸,嫌疑人还没来得及倒掉。”
这些废水已经放置了近一个月,仍然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而这些含有强酸的废水不经任何处理便通过水沟和水管直接排入厂房后边的池塘内。
村间池塘被染成“五彩池”,空气中弥漫刺鼻气味
这个电镀厂的附近就是一个三四亩大的池塘,里面全是黑色的污水。记者看到,整个池塘污水四溢,工业原料编织袋、水桶、水管、杂物以及生活垃圾漂浮在池塘中。由于污染严重,池塘中的水呈现了多种颜色,靠近岸边的池水以灰色和铁锈色为主,污染严重的地方呈黑色,并且水面上漂浮着大大小小的油花,而岸边的泥土全被酸水和油垢侵蚀成黑色。
最能表现出污水危害的就是岸边的芦苇和杂草,靠近池塘的杂草均已枯萎,且呈黑灰色,并且越靠近池塘的植物,颜色越深。
住在附近的村民刘童林告诉记者,起初这片池塘是一片空地,后来周围建起了电镀厂。厂方为了方便排放污水,将空地挖成了一个大土坑,每天往里面排放废水。
“围绕这个池塘一共有6家电镀厂,他们都是将这些污水直接排入池塘内,远远就能闻见一股刺鼻的酸味。”潘庆华说。
今年57岁的杨大爷从小生活在这里,自己的家离电镀厂只有200多米。杨大爷告诉记者,每当厂里开工时,空气中都会有刺鼻的酸味,特别是夏天刮风和下雨的时候。杨大爷说:“原来我们从这里过的时候都能闻到酸味,现在经过整治,变得跟原来大不一样了,还真得感谢咱们公安机关。”
村民安全意识薄弱,民警调查取证困难
当记者问到村民是否向有关部门反映或者向警方报案时,村民都说“没有”。村民曹少平说:“我们也知道这个酸味对身体不好,但是大家都没把它当回事,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危害。”
据了解,东上寨村有300余户人家,其中有100户干电镀这一行。由于干这一行的人比较多,村民们对此也是习以为常。
据犯罪嫌疑人翟某供述,他的电镀厂主要用盐酸、硼酸来给一些自行车和家具的零部件进行镀锌,厂里除了自己还有两三个工人,厂子每个月能用300至400公斤的盐酸,除去工人工资和日常花销,自己每年能赚四五万元。
翟某告诉记者,村里曾下过停产通知,环保部门也对其进行过查处,还进行了断电和罚款处理,但等到“风声”过后,就又偷偷干了起来。“我是农民出身,文化不高,对法律也不太懂,虽然知道电镀厂存在污染,最多也就是像以前一样罚点钱,但是没有想到已经触犯了刑法。”翟某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这种小作坊坐落在村户中,呈现不规范、隐蔽性强的特点,再加上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差,直接导致这些作坊式的电镀厂泛滥。同时,对电镀厂的废水污染情况的调查取证需要环保、公安以及专业检测机构的合力完成,这给办案民警带来不小的困难。
据潘庆华介绍,像这样的小作坊不像大公司有完善的日记账,它的日记账一是不清,二是不规范,自己的违法所得随赚随花,在印证嫌疑人的供述上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说这些污水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到底有多大,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少,这必须需要正规的检测部门来认定。”潘庆华说。
据了解,截至6月10日,廊坊公安机关已经对一批污染环境案件进行立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8名,其中20人被批准逮捕,43人在逃。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公安部集中部署各地重拳打击污染环境犯罪活动,侦破了112起发生在河北、辽宁、山东、湖南、云南等地的污染环境重大案件。(记者 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