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童
7月2日下午,微博上一张小女孩赤身躺在南京马路边乞讨的照片,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小女孩当街乞讨时,她的父亲就在旁边。问这名6岁女童乞讨为什么不穿衣服时,她说“因为钱多”。网上照片显示,该小女孩还染上了烟瘾(7月4日《现代快报》)。
若说行乞也是一门“行当”,那么南京街头的这一“幼女裸乞”画面,算是让路过市民领教了女孩父亲的“包装”技巧。只不过,这种“舍得孩子”的狠心做法,为的就是博人眼球、谋取同情,然后为好逸恶劳的父亲多“赚”钞票。所以,我更想来谈谈“反思善心”的话题。
按着普罗大众的理解,像这样任使6岁女童裸身乞讨的表现,肯定是有悖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违法行为。可事实却令人失望,稍早曾有两位市民就此事报过警,可警察来了却表示“无能为力”。即便是当地社会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因女童父亲的拒不同意,相关人员同样无法强行对女孩实施保护和救助。这当然可说是“法律”的一种不足与欠缺,但仅仅计较于此,显然不是解决幼女裸乞的有效途径。
从来的说法都是,法律与道德需要相辅相成、双管齐下。就南京街头这起幼女裸乞“因为钱多”的焦点事件而言,反思公众的善心和善举,或许远比怒斥她的狠心父亲以及叹息“法”的不尽完美来得对症。譬如,为什么连一名6岁女童也懂得,她的裸身乞讨可以产生“钱多效应”?答案不言而喻,无非是一些路人的爱凑热闹、乐瞧新鲜——就算是当街乞讨的群落中,小女孩裸身躺地和抽烟的“不同之处”,照样有着集聚眼球的吸引作用。可我在想,要是戳穿了这种“用心”,偏偏拒绝给如此“包装”助长人气,女童父亲还会继续坚持“拿孩子当枪使”吗?
谁是担当“道德反击”的妥当人选?循着时下热推的公益思维,我随之想到,面对流落街头、裸身乞讨的幼小女孩,不妨组织一帮热心未成年人保护的公益人士,以举牌站立的文明方式,揭穿这种“裸乞包装”的缺德伎俩,告诉过往市民,就算心存善意,也别为“懒”作伥。如此“以柔克刚”的护幼举措,至少比一味埋怨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更显实在,也更具实效。
我认为,按着“善心莫被恶用”的社会反思,一些地方和城市,确有必要运用公益的思路,在抵制和消除利用幼女裸乞博取同情的“狠毒包装”上针锋相对,使之无功而返。这虽然称不得长久之策,却很可能是目前的管用之招。